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ID:278834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7-17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_第1页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_第2页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_第3页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_第4页
资源描述: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一、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以春秋战国为界,此前以崇拜上帝、上天为主;此后,以崇圣为主。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哲学轴心时代的一大创造,也是一大特点。殷代思想文化以及人们的精神情感,沉陷于“率民以事神”的氛围之中。从现存的资料看,殷人对神还缺乏终极追求意识,也缺乏道德意义。他们崇拜上帝等诸神,一方面是神主宰着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所求于神的,大抵只限于实用价值,即吉、凶、祸、福之类的判断和功能。因此,还处于宗教的初级阶段。周取代殷,对殷人的上帝崇拜有因有革,这表现在“祈天永命”和“以德配天”的有机统一。从现有资料

2、看,不能说周人仅仅把上帝、上天当作工具使用,他们在思想情感上依然十分崇拜上帝、上天,而且十分投入。但与殷人相比也有重要变化,这就是神人相需、互补、互动。其中枢便是“德”,天唯德是佑,人则以德配天。在这种关系中,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显然增强了,而这又是以理智为基础的。周初诰命中反复强调的“敬”、“慎”、“无逸”,以及有关“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尚书·君睪》。的警告,都可视为理智的标志,也可称之为实践理性。这里强调一点,即周人的智慧与贡献,与其说是上述观念的本身,勿宁说是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预示着:在敬神中会把神抽空,或者说,实践的理性不可避免

3、地要把神性排挤到后边。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为这种观念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给人们的历史创造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复杂的社会角斗中,人们进一步悟出了如下的道理:“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三年。“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重民,主要是从政治力量上讲的,如何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这就需要智慧了。于是在用人问题上,突出了用贤和用能;于是有“使能,国之利也”《左传》文公六年。之论,有以贤能为“国宝”之喻。在用贤和使能的浪潮中,“圣”被凸现出来。关于“圣”的本意,先哲时贤们有过种种考证和解释,使人开智增

4、慧。从文献看,“圣”的主要含意就是聪明,圣人,也就是聪明人,即人中之杰。从认识运动规律看,春秋时期突出圣人,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即理性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尚书·洪范》篇讲的:“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在把“圣人”推向文化本体地位的造圣运动中,老子与孔子有着特殊的贡献。老子对“道”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理性阐发,道即是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是万物运动规律和事之理。圣人把“道”传播给众人。圣人是唯一能体认“道”的人,圣人“体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块基石,老子则是开凿这块基石的大师。老子反复讲“绝圣弃智”,乍然看去与前面讲的有矛盾,实际上在老子那里有两种圣:一是用形而上的方法“得道

5、”之圣;一是凭借直观感觉之智规范事理之圣。老子认为后一种圣人是世俗之圣,只懂形而下之事,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只会带来灾难,对这种凡俗之圣应摒弃。与此不同的,那种以形而上方式“得道”的圣人才是真正的圣人。老子的观念无疑有很大偏颇,但他推崇形而上的抽象,无疑大大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而这正是圣人的本性。孔子从社会历史角度高扬了圣人。圣人最伟大的功能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乎理想国的头等大事。在孔子看来,尧、舜还有点不够格。这句话字数虽不多,内容却极为丰富。“博施于民”表达了圣人道德的高尚和当权的目的性,“能济众”则表示圣人的历史作用和功能。尧舜尚

6、且不及,圣人无以复加矣。老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新兴文化的两位巨擘,他们虽都不否定神鬼,但由于崇尚理性而把神鬼置于侧位,而理性是由圣人体现的。沿着老子、孔子的思路,后来者更加高扬圣人。终战国之世,基本上完成了思想文化由崇神向崇圣的转变。二、圣人作为文化本体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什么,人们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庞朴先生说:“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我认为这一概括是得体的。那么作为人的本质的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展现的呢?显然,我们的解释和古人是不同的。中国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说,是由圣人创造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得出结论,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圣人是文化的本体。其中

7、包含有许多内容,主要有如下三点:其一,圣人是文明、人文及其物化——各种器物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易传·系辞》把人的环境分为“天文”和“人文”。天文包括自然界及其运行规律,人文指人类社会的文化(包括礼仪、教育、制度等),又称之为“文明”。人文与天文相合,有内在的统一性。人文是怎样产生的呢?作者曰:圣人创造的。这种观念并非《易》一家之论,各家各派以及涉及这个问题的各种历史文献,几乎皆如是说,很少有什么分歧。庄子是反对“人文”的怪人,他在反对、批判中也不否认这是圣人之作,只是价值判断与诸家大相径庭,宣布此乃“圣人之过也”。器物是文化的物公形式之一,或者说是人的主体意识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