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27179
大小:3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辨析与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辨析与建构干剑小学:干昌军刘鸿玉全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否“不左不右”地贯彻到基层学校中并转化为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我个人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结合新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现状,认为理论与实践尚有一定的差距。为缩短这种差距,尝试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仅一家之言,欢迎辩驳与探讨。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反思众所周知,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泯灭了学生
2、独特的个性和原创欲,而且也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运而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批判和反思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向。举国教师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然而,理想并不等于现实。任何先进的课堂教学理论只有被全体教师认同接纳并内化,而且转化为了活生生地课堂教学实践,才能算成功。让我们先看一则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吧:《上海教育》曾刊登了一篇题为《98与零》的文章,说是在短短地45分钟内,一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98个问题,仔细一算,平均每个问题的提问时间不到半
3、分钟,也许这是鲜见的教学个案。然而当我们走进某些新课改实验区或到某些市县级的赛课课堂,窥见的仿佛也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180度的大转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讲,课堂教学形式的多种多样、内容的丰富多彩、师生互动的频率之高,超过想像。问之,则曰,若不这样,还算什么新课改。于是,课堂的形式主义之风愈演愈烈。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凝问:新课程改革是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或内容或师生互动的数量还是质量?二、新课程改革的准确定位新课程,有人说它是一场革命,也有人说它是一场改革,但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革命的标志是破旧立新,难道本次课程改革要将千百年来都证明行之有
4、效的包括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都要统统革掉吗?难道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无是处了吗?因此,我认为对新课程的准确定位只能是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正确处理好批判与反思、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在批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其实,新课程的许多基本理念在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依稀可见其足迹。首先,杜威的科学课程思想的借鉴。杜威的科学课程思想中核心的两个概念是“经验”和“反省思维”,他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目标与过程、情感与理智是由经验所构成的连续体。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反省思维中,
5、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不断的获得知识。为此,杜威极为推崇探究式学习,认为如果没有活动就没有经验,经验的形成离不开活动。可见,新课标从建构理论出发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实现由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向学生、活动、经验三中心的转变等理念,正是对杜威的科学课程思想的升华、发展与扬弃。其次,以布鲁纳为首的结构主义教学流派所倡导的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基本原理、发现学习、内部兴趣”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理念;瓦根舍的范例教学理论等
6、都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并非独创,而是古今中外先进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说它新,就在于它把这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它本土化了,使它立足于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实情,顺应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具有了比传统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了中国的特色。对新课程改革的准确定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新课程理念既不高深,又不可怕。教师只有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用平常的心态对待新课程改革,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伟大的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为教育观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一系列变化。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7、教学模式的构建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它既不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促成课堂教学实践的质的飞跃。那么,新课程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构建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在资讯时代,教师首先应建构大教育观,即辨证系统的教育观。这是由国际国内的环境条件决定的,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国际竞争
8、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无疑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应胸怀祖国、放眼未来,用大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