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

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

ID:27823109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_第1页
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_第2页
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_第3页
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 Vision.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星7000万美元收购量子点技术公司QDVision  《韩国时报》11月23日报道,三星电子确认斥资7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量子点材料开发商QDVision,希望利用量子点电视的技术优势稳固高端电视市场优势。  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SamsungAdvancedInsTItuteofTechnology)总裁ChungChil-hee接受《韩国时报》采访时确认,三星已经着手处理QDVision收购案。  QDVision专注于研发量子点材料核心技术,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创办者为多名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  目前QDVision已

2、经吸引索尼、TCL、海信等电视厂商在电视显示技术上开展合作,三星将QDVision纳入囊中后将在量子点技术领域占据显著的技术优势。    什么是量子点材料?  量子点是一种由数十个原子所构成的纳米材料,其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在100纳米以内,不同材料组成大小的量子点,放光波长不同。  自1990年代问世以来,这类材料曾被用在发光二极体或单色光源装置上,取代传统的萤光粉,直到2000年以后,科学家才开始探究其运用在显示上的可能性。  量子点材料运用到液晶显示屏背光灯后,能通过量子点的粒子大小来控制发光颜色,只要是波长较长的光,就能自由控制。由于粒子大小决定带隙,因

3、此,只要有大小一致的量子点,便可获得光谱峰形更尖锐、色纯度更高的光。这样一来,显示屏的色彩表现力就能得到巨大提升,同时降低电视功耗。  另外,量子点材料也可以用于投影仪的光源,以此提高投影仪的亮度、色彩表现性以及对比度等。可弯曲照明、自发光显示器等也可以借助量子点材料得到技术提升。  全球三大量子点材料制作商中,有两家是三星“友军”。  作为液晶显示器色彩表现力的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量子点显示技术近年来频繁引起企业的相关专利争夺战。  全球三大量子点材料制造商英国Nanoco、德国Nanosys及美国QDVision在量子点显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技术领先业界。

4、目前掌握最多量子点显示相关专利的是英国的Nanosys公司,该公司共握有超过300项相关专利,而Nanosys的主要投资者也是三星电子公司。  也就是说,在收购QDVision后,全球三大量子点材料制作商中,有两家的技术、专利、人才资源能被三星采用。这无疑为电视显示方面的另一巨头LG施加了压力。    新一代电视技术标准之争    三星也对量子点电视未来充满信心。三星电子视觉显示部门总裁KimHyun-seok称,量子点电视(QLED)集合液晶显示屏(LCD)和OLED屏幕之长,将成为电视产业的主流。  LG当然不会轻易让三星的达成目标。LG押注的是自发光O

5、LED面板,由于毋需背光面板,自发光OLED面板能将黑色显示得更纯正,并让高亮的地方也能显示更真实的颜色。  此外,没有背光源也让OLED可以呈现更丰富的设计形态,比如可卷曲、可弯折、透明、壁挂、可穿戴等等。OLED屏幕除了使用玻璃材料外,还可以利用塑料等材料制作。  今年1月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三星展出了亮度高达1000尼特(nit)的量子点SUHD电视,以业内最高的动态范围(HDR)作为卖点。LG也让OLEDSignature系列77寸G6电视亮相,屏幕厚度仅为2.57mm,在显示黑色时亮度仅为0.00005尼特,几乎完全不发光。  量子点电视和自

6、发光OLED面板竞争,也是三星与LG的竞争,关乎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谁是未来主流电视屏幕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