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14420
大小:17.6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6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课 件www.5yk j.com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学习目标 、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
2、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匈奴族在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其首领 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 和 地区。 3、公元前 年,汉武帝派大将 、 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4、公元前 中期,匈奴
3、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 单于向西汉称臣, 时,把 嫁给了这位单于。 二、合作探究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开阔思维,看谁找的理由最多)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
4、、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3、利用课本80页的插图及史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汉族与匈奴族的交往方式有几种,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达标检测 .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2.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 A.铁木真 B.松赞干布 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3.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
5、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
6、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 A.鲜卑族 B.氏族 c.匈奴族 D.羌族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7.“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7、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8.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9.很多历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称,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请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不同。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0.阅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