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机染料的催化氧化处理【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有机染料的催化氧化处理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印染废水的排放量非常大,约为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在纺织行业中,其中印染废水成为纺织行业的主要污染源是由于染料的存在。纺织品的印染过程中,其中15%的染料被直接排放到水中。印染废水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较深的颜色,而浓度很大的有机物存在水屮会消耗水屮的溶解氧,废水较深的颜色会阻碍光线在水中的传播,这样就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国内处理染料废水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吸附法、牛物法、高级氧化法。但是由于染料废水色度和浓度高,废水中染料的成分复杂,且绝大多数是生物难以降解的,还含
2、有许多具有生物毒性和具有致癌、致畸和突变的有机物。为了解决有机染料废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研究更加坏保、节能、安全的处理方法。金属瞅菁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并口在各种催化剂中金属瞅菁是非常高效的光催化剂。瞅菁类化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磁,光,热,电的性能被广泛用于染料、催化剂、非线性光学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光储存材料等各种领域。染料废水是成分比较复杂的有机废水,处理的主要对象有易降解的有机物、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碱度、染料色素以及少量的有毒物质。染料废水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基于人们尝试将金属瞅菁固载于分子筛,沸石等无机载体和高分子树脂等载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这些载体相比,纤维具
3、有成木低,易加工成型,易进行物理和化学改性的特点,且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等特殊性能。由于金属瞅菁含有双键,为金属猷菁与其他单体共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负载型金属瞰菁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各种因素对负载型金属瞅菁处理染料废水的影响,从而提高负载金属臥菁催化效率,对降解印染废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本实验采用固相合成方法得到四氨基金属钻瞅菁,然后把四氨基金属钻瞅菁以共价键的形式负载到纤维素纤维上,最后以负载了金属钻瞅菁的纤维作为催化剂来催化氧化有机染料废水。具体研究思路与目标如下:(1)4-硝基邻苯二甲酸、尿素、钮酸镀、氯
4、化钻为原料制备四硝基钻瞅菁,把N/S-9H20溶解在蒸馅水中作为还原剂,加入四硝基钻猷菁制备四氨基钻猷菁。(2)以纤维素纤维为载体,把四氨基钻瞰菁以共价键的形式负载于其表面,制备成催化剂。(3)把负载于纤维素纤维上的催化剂来催化氧化有机染料废水,来研究对有机染料废水氧化效果。确定负载型纤维对染料废水处理的最优条件。论文提纲: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实验部分第三章实验结果与讨论第四章结论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实验采用以4■硝基邻苯二甲酸,尿素,釦酸鞍和六水氯化钻为原料,以固相合成的方法制备2,9,16,23-四硝基钻駄菁,然后把2,9,16,23-四硝基钻猷菁加入到己经
5、把Na2S-9H2O溶解在蒸镭水的溶液中反应,经过洗涤,提纯后得到四氨基钻駄菁。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对四氨基钻瞰菁进行表征。nNoOH乙醉溶液nHoHo图1纤维素水解和纤维素氧化方程式根据图1中的2个化学方程式处理乙酸纤维素,然后将制备岀来的催化剂四氨基钻猷菁以共价键的形式固定于纤维表面,以作为研究催化氧化染料废水性能。通过DSC检测,测出负载前后热量分析。以及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是否负载上金属瞰菁和纤维上金属瞅菁的负载量。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来分析钻瞅菁催化剂对有机染料废水的催化氧化性能。来确定处理染料废水的最优条件。四、参考文献[1]莫述诚等•有机颜料[M]•北京:化学工
6、业出版社,1988,162-163.[2]朱延宁,肖绪端,许慧君.感光科学与光化学[J],1985,23(2):42.[3]汪茫,陈红征,杨士林•功能高分子学报[M],1994,7(3):186.[4]杨素苓,刘尔生,陈耐生,黄金陵.八烷氧2,3-荼瞰菁锌(II)的合成及荧光光谱研究[JJ.无机化学学报,1997,13(1):83-88.[5]宋瑛林,王玉晓,吴谊群,刘颖.高可见光透射率的澳取代蔡瞅菁锌化合物的光限幅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1999,26(4):25-26・[6]王俊东,黄金陵,陈耐生.取代駄菁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研究进展[J]•结构化学,2004,23(9):1035-10
7、43.[7]黄金陵,彭亦如,陈耐生.金属瞅菁配合物结构研究的一些谱学方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1,21(11):126-131・[8]王俊东,黄金陵,陈耐生.取代瞅菁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研究进展[J].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材料研究所,2004,23(9):1035-1043.[9]潘恩盈,肖佳民,梁福沛.四梭酸瞅著钻及铁配合物的合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1(1):5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