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11017
大小:50.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2-06
《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徐江[《人民教育》编者按]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最活跃的,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今天的语文教育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涌起求知的喜悦的语文课仍然不多。据说京城某著名中学文科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时竟无一人报考中文系。我们不禁要问:语文的魅力在哪里?有人认为是语文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有人认为是课文的选择需要改进,有人认为是评价考试制度妨碍了语文活力的焕发。这些观点都不乏深刻之处。但是,我们见过太多的课堂,老师的教学技巧出神入化,课文的选择也很精当,可是,学生的语文学
2、习仍不得其门而入。这或许只能有一个解释:我们的语文课教了太多的无效知识。比如,语文新课程提倡整体感悟,老师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课文,读重点段落,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而后就是讨论和分享各自的体验。教师都很民主,学生的个人体验一般都会得到尊重。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是自由了,但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多少帮助呢?比如一篇课文很好,好在哪里?有些语言很优美,优美在哪里?这些都不是仅仅讨论、感悟就能解决的。于是有些人呼吁回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之路。但经验证明了,如果我们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样的知识还处于迷茫状态时,不管以何种名
3、义进行改革,语文教学效益都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观。重要的是,.页脚.....有更多的智慧头脑去踏踏实实地研究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和如何有效教给学生知识。徐江老师的这篇文章,不过是个开始。谁都知道今日的语文教学正如“煤的形成”,无论教师和学生付出多少,到头来得到的只是“一小块”。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窘境,人们却没有勇气从自身的弱点进行反思。大家把原因归咎于考试体制,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卸掉了。笔者此文恰恰是要揭开这层迷惑人的幕帘。我要明确地说不是考试体制造成今日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
4、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我这样的评价,是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所论“理性”行为的标准而断的,他告诫人们,任何理性行为在其行动中,面对所研究的对象都不容许认识其存在的根据时留有过大的“空的空间”,尤其是不容许“给‘为何’留余地”。这些话通俗地解释一下,就是指某一事物存在,研究时一定要将其“为何”存在的根据搞清楚,在“为何”的思维中不能留下空白。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面对特定的语文现象恰恰在“为何”的思维空间中没有引导学生用有效的东西去“填充”。许多教师往往是将自己的结论,甚至不是自己的结论
5、——而是不动脑筋从教参中抄来的东西讲给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独断式”或“学舌式”教学,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师生互动方式。一般的语文教师面对特定的语文现象,他们从理性上不知道怎样在“为何”的思维空间遨游,因而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在其中徜徉。正是基于这个问题的现实存在,我在这里明确提出一个新理念.页脚.....——应该注重“过程性探究”。我之所谓“过程性探究”,明确说是指特定语文现象的生成性研究,它能很好地填充特定语文现象“为何”存在的思维空间。科学的过程哲学告诉人们: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形成各种实际存在
6、物。任何事物都与过程有关,尤其是在过程中构成事物有机体的各个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构成了这个世界。所以,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明确宣布: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作为这个世界组成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语文教学——我们所教的就是一篇一篇具体的课文,探究它们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物可能的生成过程和可能生成什么的过程。为啥说是“可能的生成过程和可能生成什么的过程”呢?因为我们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探究,这种理解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是理解的一种。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到这样的“过程性探究”,也就是说
7、探究特定的语文现象的生成和生成什么,即它的诞生性生成和衍生性生成,那么这种探究性教学必将是有意义的美好的教学过程。很显然,是“过程性探究”的教学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过程。探究话语的内在构造模式 ——《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分析尼采在《我为什么这样聪明》一文中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我从未浪费过我的精力。”①.页脚.....而语文教学效果为啥这样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大约就用了2800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是大有人在?究其原
8、因恐怕与教师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教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语文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光。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来分析某教师如何讲解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语言特点: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