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07895
大小:25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6
《学困生的转化与教育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开题报告课题编号课题名称《学困生的转化与教育研究》学科分类小学数学主持人辛志伟所在单位沈丘县北城街道办事处焦柳营小学填表日期2016年9月周口市基础教研室开题活动提示: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开题时间:2016年9月开题地点:焦柳营小学会议室主持人:辛志伟评议专家:小学高
2、级教师数学教研组长:窦品喜中心校教研员:苗留涛参与人员:贾素素豆永宁王秀丽刘敏周玉二、开题报告会议程:1、评议专家窦品喜宣读市教育局教研室下发的立项通知书;2、主持人辛志伟做课题开题报告;3、主要成员代表贾素素结合自己的分工做了表态发言;4、专家进行评议;5、课题主持人辛志伟对评议专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做了表态发言。三、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重难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以内,(可加页)。题目:《学困生的转化与教育研究
3、》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呢?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
4、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课题的界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
5、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害怕,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
6、成绩越来越差。三、研究课题的依据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
7、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4、哲学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
8、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5、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调查分析,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寻求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和方法。3、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