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98196
大小:10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6
《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二语文月考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
2、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屮,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屮某方而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徳、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
3、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
4、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A.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B.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1.“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
5、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3分)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
6、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伯父暮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吋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儿,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儿,蒙止败,上
7、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冇狱死者县锲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阎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阎人鲜于彳先,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佚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佚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tl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