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

ID:27790822

大小:67.1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6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_第1页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_第2页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_第3页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_第4页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其所以,知其所由——高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明其所以,知其所由咼考古诗阅读复习指导作者:盖英俊作者简介:盖英俊,华南师范大学附屈中学。原文出处:《广东教育:高中版》(广州)2017年第20179期第4-7页内容提要:文章分析总结了高考占诗词阅读考试在主观题与客观题上的命题特点,指出在了解了其命题特点后,高三考生在备考中首先要明确方向,其次是针对训练,并提出具体的备考建议。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2期关键词:语文高考/古诗词阅读复习/命题特点/备考建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的表述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2、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即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改为一客一主题型,纵观全国卷三套试题,三道客观题多是针对某一句或某一联的内容理解设题,多考查对诗句意思的准确把握。客观题赋分5分,多选题,五选二模式。多数学生能准确选出一个答案,得2分,对另外一个答案则模棱两可,究其原因,和选项设置的迷惑度有关。大致说来,2017年高考客观题在选项设置上有以下几个特点:L真假莫辨。全国卷I第14题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这一项是对诗歌尾联的赏

3、析,共两句话,前一句基本恰当,后一句"表示……依靠"就不够恰当了。原诗是"赖有群公鉴裁精",〃赖"选项说成是"依靠",其实赖字并非只有依靠的意思,在这里解释为"幸亏、幸而〃更恰当,选项犯了把谦辞当真的错误。由诗歌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诗〃也可以验证选项的不当,既然欧阳修已经来到贡院,已经在〃阅"逬士考试的全过程,他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完全”依赖”其他考官选材。2.似有还无。全国卷II第14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尾联的赏析,就一联诗而赏析出5个选项,必然有些选项是滥竽充数的。B、D两项就是如此。B项〃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4、。"D项"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岀谦恭的君子风度。"原诗是"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如果单独就诗句和选项的对应来看,这两项似乎也合理,符合兄长对弟弟的拳拳之爱,也颇合苏轼本人的谦谦之风,但看标题和注释,却发现谦虚与谦恭并非诗歌的写作意图,苏轼写这首诗只是想表达对弟弟出使异国他乡,面见异族统治者时颇有几分凶险的担忧,以及谆谆叮嘱。3.轻重难判。全国卷HI第14题D项〃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这一项是对诗歌颈联〃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的理解和分析,"应"和“合"是表达

5、作者感情的关键字眼,选项将其表述为〃坚信……必将",是不是理解恰当呢?单从字面看,〃应〃是〃认为是"〃大概是"的意思,〃合"是"应当"〃才会"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合起来是说〃想来我这一生大概是不会富贵了,身后的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名声",语气深婉,情感蕴藉,这里面有戏谑自嘲,也有自诩夸耀,似乎还有一点不平与惆怅、牢骚与抱怨,是蕴含着多种感情和丰富内容的一句"警策之语〃,而选项的表述则显得绝对,语气偏重,语意单一,不符合原诗原意,属于理解不当。而主观题的设置,从2013年以来的考题看,也有如下几个特点:L情感必考。无论是2017年的命题新模式还是之前的两道主观题考

6、查模式,诗歌情感都是必考点。有的设问很直接,如〃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卷II第9题)。有的设问较隐蔽,表面是在考语言技巧,其实间接考查对情感的把握。如〃本卷的第4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2017年全国卷I第15题)从考查难度看,有的给定答题范围,只问某一联或某两联所表现的情感;或问某典故某手法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16年全国卷I第9题);有的给明确提示,如"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017年全国

7、卷HI第15题);还有的是考查对比阅读,如2016年全国卷ID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感情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岀二者的不同之处。”2.作用居次。"作用"类试题,就设问表述看,有的直接问〃有什么作用",有的问〃有什么用意"。若仔细辨析,二者略有不同,"作用"多是针对客观效果而言,而〃用意"则偏重作家主观意图,但在实际答题和阅卷过程中,并不需要考生辨别得泾渭分明。就考查内容看,有的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如〃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6年全国卷I第8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

8、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014年全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