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88558
大小:141.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06
《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文写作与处理”学习资料第一编公文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公文公文是法定作者在实施公务管理过程中经过一定处理程序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办理公务的工具。▲名词解释:党政机关公文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文书、公文和文件1.文书。(1)“文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这里的“文书”泛指古代的文籍图
2、册。(2)“文书”作为公务文书的含义被确定下来大致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刑法志》中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这里讲的“文书”就是指公务文书。(3)文书除指公务文书外,还包括私务文书。(4)文书除指物外,还常常用于对工作职务、工作机构的称谓。2.公文。“公文”指公务文书,在古代公文又称公牍或文牍。“公文”一词的出现晚于“文书”。“公文”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3.文件。“文件”一词出现较晚,大约在清末宣统年间。★文书、公文和文件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文书与文件
3、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相对来说,公文的外延小于文书和文件,它仅指公务文书,不包括私务文书(私人文件)。习惯上,在特定的语境下,公文、文书、文件可以通用。▲公文的特点(一)公文有法定的作者。(二)公文有特定的现实执行效用(三)公文有规范的体式(四)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公文的功用(一)领导指导作用(二)行为规范作用(三)传递信息作用(四)公务联系作用(五)凭据记载作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公文物质载体形式(一)甲骨公文(二)金文公文(三)石刻公文(四)简牍公文(五)缣帛公文(六)纸质公文(七)磁介质公文(八
4、)感光介质公文(九)电子公文★公文产生的社会条件:1.社会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2.文字的出现。.页脚....▲判断“甲骨文是公文”的依据:(1)甲骨卜辞的作者是“法定”的巫觋(贞、卜、史)。身兼史官和神职的巫觋,后世称为贞人、卜人,实际就是现在的秘书。(2)甲骨卜辞的内容具有“公务管理”的性质。甲骨文的主体是卜辞,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可行性研究报告。(3)甲骨卜辞有规范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通常包括4个部分:前辞、问辞、占辞、验辞。(4)甲骨卜辞的制作有“一定的处理程序”。甲骨文的制作要经过6道基本程序:第一,削磨。第二,钻凿。
5、第三,祈祷。第四,灼兆。第五,书刻。第六,涂辞。▲简述《尚书》中公文的6种体例。《尚书》开始使用公文名称,计有6种:典、谟、训、诰、誓、命。“典”,上古帝王政法之书,《尚书》中只有一篇《尧典》。“谟”,臣下谋议之词,如舜帝时掌管刑罚狱讼的大臣皋(gāo,基本字义:水边的高地;沼泽,湖泊)陶与舜讨论国事的《皋陶谟》。“训”,君教其民或以上戒下之词,如盘庚迁殷前三次告渝臣民的《盘庚》三篇。“诰”,布言告晓之词,如周公宣布戒酒的诰词《酒诰》。“誓”,以言语制约之词,如周武王带兵于商都郊区同纣王开战前的动员令《牧誓》。“命”,即令,如周
6、平王表彰晋文侯功绩的《文侯之命》。“命”与“令”相通,三代已有“令”这个文种,如商朝有《车服之令》,周公旦也曾发布《舍三事令》、《舍四事令》等。★西周时印称为“玺”,用于货物封检、通行,起凭证作用。春秋时期,公文开始用印,即将竹木简册公文用泥封装后加盖印章。当时的用印文书统称“玺书”。秦以后,“玺”成为皇帝专用,臣民用的称印,以示尊卑区别。▲先秦时期的关于“文章写作”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涉及公文写作的论述,尤以孔子为多。《论语》中与公文写作有关的见解有:1.质朴与文采对于表达文章内容同等重要《论语·雍
7、也》:“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这段话原本是讲“礼”的本质与形式,也适用于文章写作。2.要求文章繁简适中、事辞相称《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辞,语言。达,表达、达到、反映,“尽”。大意:语言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就行。3.总结了郑国辞令的撰写程序《论语·宪问》:“为命,裨谌(bìchén,郑国大夫)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外交官“行人”)修饰之,东里子产(居住在东里)润色之。”意思是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
8、,子羽修改,子产再做文字上的加工。也就是说,一篇外交辞令的产生必须经过“草创”、“讨论”、“修改”、“润色”四道工序。4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发令者行为端正《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实际上是讲政令的社会效果在于政令的制定和发布者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