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82757
大小:67.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6
《取写作课程“微”义解初中生写作难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取写作课程“微”义解初中生写作难题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程的理解,可以将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解构得更为精细,在此背景下写作作为课程就纳入了语文教师的视野。只是在传统写作教学的作用之下,写作课程常常容易趋向大而全与体系化,这与对写作教学的追求有关,也与教师预设的写作目标有关,教师或者语文研究者总希望在系统性的写作课程作用之下,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但实际教学总会让这样的愿望落空,这样的写作教学思路常常会陷入空转的境地,而反观作文水平较高学生的作文构思乃至生活经历,对他们写作能力提升的常常又不是这种体系性的生活,反观倒是一些生活片段或者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偶然的只言片语,能
2、够点燃他们写作的智慧。因此,写作微课程就自然成?樾醋餮芯空叩闹匾?视角。木文试基于解决问题的视角,谈谈如何通过写作微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写作微课程,一个解决写作问题的全新视角从解决写作问题的角度来看写作微课程,关键是看写作课程的“微”言真义。有研究者指出,写作微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写作需求,是需要满足“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等要求的,而这样的要求实际上也让写作微课程研究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微”义。根据笔者立足于解决写作问题的实践经验,笔者以为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理解写作课程之微义。第一,规模小、容量少,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负担。写作微课
3、程让大而全的写作课程转向了规模小、容量小的方向,这意味着面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有了“局部战争”的意味,即作文教学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只强调通过精小的过程,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写作问题。如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作文材料的能力,语文教师的选择常常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去重复阅读,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原因在此不赘述,而从写作微课程的视角来看,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次设计:结合南通市2016年中考作文材料,让学生联系材料与作文标题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构思作文的初步意向。这一过程中,笔者只强调让学生去联想两者之间的联系,其余均不考虑。而一旦学生将思维锁定在这一点,即可保证
4、规模不大、容量较小,从而就可以解决作文缺乏深度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主题明确、目标清晰,可以让写作微课程的指向性更强。在大而全的作文思路句微课程转换的过程屮,明确一个主题与目标,可以保证写作课程的实施具冇“精确打击”的意味,也就是说既然是微课程写作,那就瞄准某一个点进行深度耕耘,冋时师生必须冋时明确: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一旦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写作教学的目标更容易实现。上面所举的例子,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三,针对性强,可以让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具有学生的个体指向意义。这里说的针对性,具有因材施教的意思,也就是写作微课程的实施,不是对所有学生提出
5、同样的写作耍求,而是根裾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这一教学思路的达成,可以通过目标的层次性来实现。譬如上例中,构思作文的初步意向,就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明晰的两者的关系的水平,來确定他们构思作文的不同目标,这里可适度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实施,具体不赘述。二、写作微课程,指向写作问题解决的基本要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写作问题解决的指向。要解决初屮学生在写作过程屮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又需要在分析并准确把握学生已经存在了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课程的基本要素如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等去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流程。只有满足这一条件,冰能真正达
6、成解决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的B标。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写作思路往往只是根据作文标题来构建,而这样的作文思路不容易体现出思维的深度,但同时又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因为他们在面对相当精炼的作文材料时,往往确实读不出这些微言之大义。明确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屮容易出现的这一问题,笔者从问题解决的角度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段作文教学:首先,明确微课程0标,即让学生学会用作文材料点燃自己的灵光。其次,开发微课程内容。笔者仍以2016南通中考作文材料为例,先让学生去解构两段材料所表达的意蕴;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去寻
7、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分享感受;最后,借助于材料来提升自己理解分享的水平。再次,制定微课程的实施策略。从时间分配上来看,笔者所设计的三个内容分别给予6分钟左右、5分钟左右、5分钟左右的时间分配,而教学方式则分别设计成先自主阅读理解后合作交流、自主思考、自主构思。通过这样的策略设计,既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也强调不同方式对学生阅读理解的促进作用。最后,组织实施。通过上述设计与实施,笔者发现学生经由这样的过程,他们确实可以对材料屮的一些关键字词产生自己的理解,比如说几乎三分之二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对材料中的“世间万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