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

ID:27777967

大小:147.8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06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_第1页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_第2页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_第3页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_第4页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鉴赏汇编学生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落叶修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儿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來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力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S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L一心向往着春闩,

2、哪里肯相信向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箱,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

3、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开篇从“雨过”着第,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屮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尾联诗人再次转折,

4、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虛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二、(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柳堤[明代]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0、(7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

5、柳”。A.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B.三四句写柳堤暗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C.“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來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円》)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翬《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口》)11、

6、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屮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三、(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清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赏析】《

7、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