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73453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进路及实践坐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进路及实践坐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进路及实践坐标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超越首先表现出一种哲学的特征,而不是实践的特征。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贡献,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飞跃。也正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形态又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运动。因此,我们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诉诸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才有可能在实践的社会主义意蕴中真正把握其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2、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梳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我们可以从中清晰概括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理论进路。 [中图分类号]B0-0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确立了实现社会平等和谐的政治目标,并立足于为民执政的高度阐释了其中的理论意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做出了又一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显然,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平等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则,而彰显平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
3、实意义,则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又一理论进路。 毋庸置疑,平等最早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口号。在以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为标志的政治解放中,作为对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解读,平等的口号不仅仅是革命阶级的自我标榜,也隐含着将革命阶级的意志普遍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以便于发动群众,形成更大规模的革命优势的积极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平等的张力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着眼于平等在革命运动中的这种特殊重要作用,马克思断言: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 在马克思看来,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
4、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毫无疑问,资产阶级革命即是这样一种旨在取得普遍统治的政治革命。然而,在政治解放中,每个人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参加者,却并非解放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事实上,资产阶级恰恰是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为自身的特殊利益而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因而不可能与其他参与革命的阶级真正平等地分享革命的成果。 与资产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虽然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却没有自身的经济基础,因而也没有一己之特殊私利。因此,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类解放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才能超越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狭隘眼界,在实践中真正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正如马克思
5、所说: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显然,着眼于消灭阶级而实现的平等诉求,超越了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而追求的政治解放,这正是马克思的平等观与抽象的平等标榜的区别所在。 与侈谈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不仅把平等确立为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更是阐释了实现平等的辩证途径。在分析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时,马克思揭示了其中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弊病。他指出,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商品交换的同一个原则,即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 毋庸置疑
6、,按劳分配原则是以承认每一个人的劳动归个人所有为前提的。由此看来,劳动私有并没有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而消除,相反却构成了公有制得以确立的基础。按劳分配原则不承认阶级的差别,从而否定了阶级的剥削,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然而,这一原则却承认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将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及劳动能力视为天然特权。鉴于每一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尽相同,将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同一尺度,诉诸于一切人,就必然会导致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的现象。因此,马克思认为,要避免事实上的不平等,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正是对于平等的这种辩证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底蕴,为论证各尽
7、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提供了逻辑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首先是将争取经济平等的主张诉诸于消灭私有制的政治革命,继而无产阶级从政治平等中引伸出社会平等的结论。正是依据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实践特征,马克思的平等观展现出了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社会平等的逻辑进程,从而奠定了论证人类社会逐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这样一种理论的逻辑不仅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提供了理论参照,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