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

ID:27734712

大小:80.1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5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_第1页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_第2页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_第3页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_第4页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权保护摘要:在公共传播时代,由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也由于对新媒体传播机制缺乏了解,公民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时有隐私泄露、隐私权受伤害的情况发生,这些伤害可能来自隐私主体自身,也可能来自他人或网络传播平台。因此,做好公共传播时代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需要提升公共传播时代公民对隐私认知水平、提升网络传播平台隐私保护的社会责任以及细化法律在信息分享中的隐私保护功能等,通过多方共同作为减少乃至消除这种伤害的发生。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信息分享;隐私权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1-0109-06新媒体时代,信息分享

2、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从个人的人生境遇到日常起居,从他人的事业成就到待人接物,从世界的风云变幻到自然奇观……只要愿意,一切皆可分享。这是一个公共传播时代,任何一位公民都是集传者与受众于一身的公共传播者。人们既享受传播者的快乐,也享受受传者的便捷。我们经常讲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之一便是“海量信息”,如果没有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显然无法成就这种“海量信息”的传播奇观。无论喜欢还是拒绝,人们的信息分享行为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其合理性而忽视这个分享过程可能存在的诸多失范行为,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显然是诸多失范行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一、隐私主体主动分享信息中的隐私泄

3、露在社会成员分享的信息中,隐私几乎永远是重要内容。简单地说,“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被知晓的祕密"。[1]著名法学家张新宝认为:'‘隐私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隐私包括私生活安宁和私生活祕密两个方面。”[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自主意识的不断觉醒,隐私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隐私包含的范围日益广泛。与之相对应,公民信息分享中对隐私泄露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较少看到公民主动泄露隐私的行为。这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传统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极少报道普通公民私生活情况,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新闻也极少得到报道

4、。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程度的扩大,才在一些纸媒的“情感实录”或电视的“真人秀”类节目开始有这类内容出现。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存在着“把关人”,纯私人性质的信息往往在传播之前即被限制,难获传播机会。新媒體的出现让这两个前提都不再存在。一方面,公民的私人生活是信息的富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窥私欲是人的一种本能,而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这种本能的满足也是新媒体平台“吸粉”从而满足经济利益需求的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把关人的缺失让包含私生活内容等信息的分享变得轻而易举。如果说博客、微博平台对公民信息分享要求稍高,分享的内容更侧重于观点、思想的话,那么微信的出现使那些即使是目不识丁

5、者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分享信息,而其中恰恰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于是,曾经被长期压抑着的公民窥私欲的本能,借由各类网络传播平台被充分“激活”并快速放大,侵害隐私权行为也变得日渐多发。以微信为主要平台的网络传播平台上,隐私主体分享的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有个人的生活起居(如家庭住址、活动轨迹、家庭生活)、爱好习惯(如特殊的阅读习惯和内容、卫生习惯、欣赏趣味)、家人情况(如家庭成员情况、亲朋关系)、财产信息(住宅装修等的物化表现状态、汽车品牌、个人的服饰、手表、手包用品)、精神消费(旅游线路及方式、夜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内容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朋友圈所晒的主要内容。对于所

6、有这些被分享的涉及隐私的信息最终是否会导致对个人隐私权的伤害,应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明知隐私而晒之。就法律地位而言,隐私主体对自己的隐私有处置支配的权利,这也是隐私权享受的方式之一。所以只要当事人愿意,且其本人对分享的隐私有准确的认知(知晓自己分享的信息有隐私内容),就不认为造成对隐私权的伤害。例如,假期旅游结束后,有人会将自己旅游的线路、景观、购物、品尝美食等相关信息以图文形式分享,其中包含有隐私信息。尽管隐私主体知晓旅游行踪、消费过程等包含有隐私内容,但仍然愿意分享,就不会对隐私主体造成精神痛苦。隐私主体尽管知晓隐私信息但仍然愿分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与他人分享生活快乐;有的是为

7、了升华和丰富生命体验;有的是为了警示他人(如分享自己的受骗经历);有的是为了“求关注”、“求温暖”;当然也有借此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所有的这些诉求在法律上都没有障碍。第二,不知隐私而晒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无论从传播文化影响的角度还是法律意识角度分析,中国公民的隐私认知和隐私权意识是有欠缺的,许多公民并不知道隐私包含哪些内容,所以,分享信息的过程中会泄露隐私信息从而造成潜在或现实的伤害。例如,朋友圈中"晒娃”成风,将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