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11381
大小:18.2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5
《xx届中考化学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XX届中考化学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2H2↑+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1 质量比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
2、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
3、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cao==ca2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
4、验。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最多的元素是o。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
5、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
6、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2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
7、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还原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