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

ID:27701937

大小:53.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5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_第1页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_第2页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_第3页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_第4页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主观预设问题的再思考张江先生:拜读了您关子强制阐释的主观预设问题的来信。您强调主观预设是强制阐释的核心因素和方法,认为它是从现成理论出发的批评,前定模式,前定结论,文木以至文学的实践沦为证明理论的材料,批评变成对文木和文学作符合理论目的的注脚。对您这个基本观点和逻辑理路,我总体上是赞同的,因为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批评,无疑必定是强制阐释。这确实切屮了某些当代西方文论的要害。不过,对于您所说的主观预设的三个要害之一,似乎还有一些可以完善和补充的地方,我不揣冒昧,特提出来向您请教。首先是“前置立场”的提法似乎可以商讨。这

2、个问题又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立场是否可能不“前置”的问题。按照现代阐释学的观点,任何立场都必定是前置的。这是理解发生的前提,没有前置的立场,任何阐释都不会、也不可能发生。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认为,此在的理解活动为它的“前理解”(Vorverstandnis)所制约和决定。所谓“前理解”乃是一组他称之为“als(作为)……”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含着指示、预见、互通三层含义,它们成为构成理解的前提和预定指向。而这个“作为……”结构还需要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先在条件,这个“前结构”由“前有”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

3、”即“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前设”即“预先有的假设”三方面构成。“前结构”就是理解、阐释发生的必要前提。他说:“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如果像准确的经典释文那样特殊的具体的解释喜欢援引‘有典可稽’的东西,那么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无非只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的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任何解释一开始就必须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同解释就已经‘被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了的,也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先设中先行给定了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奠基者伽达默尔进一步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木体论阐释学,他发挥了海德格

4、尔关于此在的历史性与有限性的观点,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无论是认知主体还是作为对象的(广义的)文本都内在固有地镶嵌于历史之中,所以,真正的理解,不应像古典阐释学所主张的那样,耍去克服主体的历史局限,消除主体与文本的历史间隔,以求纯然客观地解释本文的原初意义;而是应当正确地适应和发挥这种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以求获得一种发展了的新的视界。他分析了理解的历史性的三要素:(1)理解前业己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2)理解对象的历史性构成;(3)由社会实践历史发展所决定的价值观念。这些构成了理解的前提或曰“前理解”。

5、它导致理解者对所理解事物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偏见的形成是为人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所决定的,所以是“合法的偏见”(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它不是一种有待克服的消极因素,而是促成真正理解的积极因素,它构成我们理解的前提,也是我们理解的动力;它不帮助我们“复制”本文,而是激发我们“生产性”的努力。据此,伽达默尔指出:“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它实实在在地构成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倾向性。”乂说:“一切阐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

6、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在先把握的应用。”这里,“前理解”即海德格尔的“先入之见”和伽达默尔所说的“合法的偏见”。在我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任何理解、阐释活动发生时阐释主体所不可避免的“前置立场”。我不知道您是否基本赞同伽达默尔的上述观点,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是西方阐释学史上一个重大突破和推进,它既揭示了人的认识、理解、阐释的与生俱来的历史性和有限性,也肯定了理解、阐释的主体性、生产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克服了古典阐释学的纯客观主义局限,提供了解决“阐释学循环”的历史主义思路,是康德主体性认识论思路在阐释学领域屮的应用和发

7、展,所以被称为是施莱尔马赫以降阐释学屮“第二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个评价,可能过高了,但是其基本逻辑和理路应当说是站得住的。我认为,如果对之恰当地借鉴和应用,其实对于批判当代西方文论屮强制阐释的弊端会更加有效、更加深刻。相比较而言,您提出的前置模式、前置结论两点就完全不同于伽达默尔的“前见”、“合法的偏见”,而更符合您概括的“主观预设”的特征,更准确、更击屮强制阐释的耍害。第二是关于“立场”的提法问题。我注意到您并不否定伽达默尔等人的“前见”说。只是把这种“前见”仅仅看作理解的“经验背景”,识字、逻辑等“知识准备”;并将

8、前置的“立场”与“前见”作了对比,强调了二者的重大区别,认为:“与伽达默尔的前见不同,强制阐释的立场目标是清晰的,不是前见的‘隐而不显’;立场的外延是明确的,不是前见的‘模糊’混沌。前见是无意识地发挥作用,立场是自觉主动地展幵自身。”我觉得这个对比,对于前见的特点,把握得相当精准,也是别人没有明确阐述过的,很有新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