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79017
大小:59.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7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给予专业的康复护理和指导。结果吞咽障碍治愈31.5%,显效55.26%;有效11.2%,总有效率达98.6%。结论正确和专业的康复护理能促进吞咽神经功能的恢复,巩固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摄食-吞咽障碍是急性脑中风最常见的并发症,据国外文献报道,51%_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2、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一一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出血或脑梗塞病人,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男45例,女31例,年龄42-76岁,平均57±2.3岁,脑出血23例,脑梗塞53例。排除标准:结构性吞咽障碍(进食通道异常),不主动配合吞咽康复训练病人。1.2评价方法洼田饮水试验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评价方法,评定标准参考陈胜云等[2]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
3、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1.3训练方法①吞咽障碍基础训练包括:颈部活动度训练、咳嗽训练、口腔吞咽肌训练等。②在完成基础训练后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治疗2次令天,40分钟令次,同时在治疗仪引导下配合直接摄食训练。2结果经二疗程(24天)训练,按洼田饮水分级,评价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愈24例(31.5%),显效42例(55.26%),有效9例(11.2%),无效1例。3护理3.1生活指导①食物的分配和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量,每天进行适当分配,
4、以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和少食多餐为原则。协助进食应控制病人一口量,一般为20毫升,可酌情加减。②正确姿势:应选择具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体位,一般取躯干30°-6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位于患者健侧。此时进行训练,食物不易从口角流出,有利于食物向咽部运送,可以减少向鼻腔逆流和误吸的危险。摄食的体位是起到保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用于病人的体位并非完全一致,要因人而异。③餐具的选择:采用勺鹿浅、匙柄较长,容量5-10毫升的匙子为宜。④食物的选择: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来决定,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选择密度均
5、匀、内张力高、通过口腔或咽喉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的糊状食物。服用汤剂类药物时可使用食物加稠剂(凝固粉)。⑤指导患者熟练掌握正确的吞咽方法。如:侧方吞咽能除去梨状隐窝部的残留食物;用力吞咽能帮助食物推进通过咽腔,以增大口腔吞咽压,减少食物残留;点头样吞咽时作空吞咽动作,可去除会厌谷残留食物。在吞咽过程中给予语言的提示和鼓励,如:用力咽、再用力咽等等,可增加患者信心。此外,还应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和病人的饮食习惯等。3.2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脑卒中发病急,且多种障碍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焦
6、虑、抑郁等心理。何玉琴等[3]报道,脑卒中病人焦虑发生率为18.4%,抑郁发生率25.0%-60.0%,因此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康复训练环境,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从生活、功能训练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精心照顾;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积极配合。3.3加强基础护理和安全设置每次训练前及餐后要进行口腔护理,彻底排除口腔、咽喉部痰液及残留食物,有利于食物进入食管,防止误吸。训练前加强口腔黏膜、舌、咀嚼肌的按摩,并做好安全设置,床边备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等用物,以备误吸食
7、物时急用。总之,正确的康复护理措施有助于巩固疗效,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向患者讲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恢复过程;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每位患者应做好口头和书面康复指导,将康复处方亲自交给患者和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耐心、关心、体贴和鼓励,调动病人的自身的潜力,主动接受吞咽功能训练,提高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__吞咽障碍的评估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
8、12(3):141-143.[3]何玉琴,梁亮标,杨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训练与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2004,19(4):249-25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