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

ID:27656236

大小:1.36 MB

页数:246页

时间:2018-12-0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_第1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_第2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_第3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_第4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污染物迁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本章重点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与范围确定以及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方法3.溶解氧动态与S—P模型,点源的主要预测模型,面源源强确定方法等第一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水环境是地球表面上各种水体的总和,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水体。水体的组成不仅包括水,也包括其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所以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按水体所处位置可将其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三类,三种水体中的水可以相互转化。地表水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

2、域,如河流(包括河口)、湖泊、水库等。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还涉及有关海湾(包括海岸带)的部分内容。一、水体定义: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二、水体污染造成水体污染的能量与物质输入水污染源:水污染源点源污染:指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或工业企业废水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后排入水体,通常由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非点污染源:指污水或废水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或携带污染物的自然降水经过沟渠进入水体。非点源污染广义:各

3、种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狭义:通常限定于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也称面源,以后即称面源)非点源污染正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污染负荷却是非常巨大。水体污染物废热:指排放热废水,由水温表征。持久性污染物:指在水环境中很难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通常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无机盐和许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等。如果水体的BOD5/COD<

4、0.3,通常认为其可生化性差,其中所含的污染物可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指在水环境中某些因素作用下,由于发生化学或生物反应而不断衰减的污染物,如耗氧有机物。通常表征水质状况的COD、BOD5等指标均视为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指各种废酸、废碱等,通常以pH值表征。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事实上,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结果。污染物从不同途径进入水体后,随着水体介质的流动发生迁移、扩散和转化,其在水体中的浓度逐渐降低。水体自净定义:三、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式中:f

5、为污染物的迁移通量,kg·m-2·s-1u为水体介质的运动速度,m·s-1C为污染物在水体介质中浓度,kg·m-3(一)迁移f=uC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的转移,迁移只是改变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位置,并不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的迁移通量可由式(6-1)计算:(6-1)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扩散由于分子的随机运动而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分子扩散的质量通量与扩散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指污染物质点之间及污染物质点与水介质之间由于各自不规则的运动而发生的相互碰撞、混合,是在水体的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引起的

6、分散现象。由于断面上实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性而引起的分散现象。(二)扩散物理转化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渗透、吸附等一种或多种物理变化;化学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配位反应、沉淀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催化下的代谢变化。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三)转化水体的耗氧和复氧过程是指在水中有机物不断降解的同时水中的溶解氧不断被消耗,水体氧平衡被破坏,空气中的氧不断溶入水中的过程。四、水体的耗氧过程与复氧过程第一阶段为碳氧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

7、氧化,同时也包含部分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及氨化后生成的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这一阶段一般要持续7-8天,氧化的最终产物为水和CO2,该阶段的BOD被称为碳化耗氧量(BOD1);第二阶段为氨氮硝化阶段,此阶段的BOD被称为硝化耗氧量(BOD2)。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污染较轻的水体,两个阶段往往同时进行,而污染较重的水体一般是先进行碳氧化阶段再进行氨氮硝化阶段。(一)耗氧过程式中:BODC为总碳化耗氧量,mg·L-1K1为碳化耗氧系数,d-1t为污染物在水体中停留时间,d耗氧过程所导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