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56047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和相关应用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和相关应用问题探讨摘要:本文从预算管理的三个方面――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考核展开,系统分析了各种预算管理方法及内涵。详细阐述了本人对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主张。特别强调了沟通和协调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把预算上升到“管理艺术”层面。中国3/vie 关键词:预算管理沟通编制控制分析考核 预算管理是当今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济生活中普遍采用的企业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是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同时也是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内部组织架构层次众多,产业链庞杂,业务规模巨大的大型企
2、业集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更显得尤为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进行有效预算管理的难度也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不断增加。现谈一下本人对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些见解。 一、预算编制 (一)编制预算前期的经营目标确定 企业在编制详细的预算前,必须对预算的基本数据有一个准确的把控,这些基本数据主要指企业的收入、利润等重要经营目标。企业在制定这些经营目标时,必须遵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从战略角度出发,将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企业经营目标,切忌仅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出发考量,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预算是将企业资源导向企业最有价值活动上去的过程。预算要与战略紧密联系,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我们逐步设
3、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经营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设定行动方案,而合理配置行动方案中所需要的资源就是预算。我认为预算具有极强的资源导向作用,这要求在制定经营目标时,应从企业集团的最高层发起,逐级向下分解,因为越是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了解就越深刻、具体,从高层发起能保证预算对战略的遵从性。在设定经营目标后可以组织下级单位进行讨论和分解目标,这时可适当关照企业资源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框架内的调整。 (二)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和确定预算编制方式 在确定经营目标后,预算编制工作正式开始。预算编制方法很多,各�N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可以交叉结合使用。具体包括:以每年作为预算期间的定期预
4、算和始终保持固定时间长度的滚动预算、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增量预算和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的零基预算、以特定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的固定预算和适应多种业务量的弹性预算、特定项目预算和更为准确的作业基础预算。我们在进行预算编制选择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客观的选择。 1、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有利于企业将实际数据和预测数比较,方便评价;而缺点是预算编制不能实现持续化,无法保持一个长期的计划,导致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它适用于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企业。 滚动预算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它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它的缺点是需要消耗相当的资源,投入大量的机会成本。如无完善的IT系统支持,那财务人
5、员的工作量将以几何倍数递增,最终无法推广。它适用于外部环境复杂,内部信息系统完善的企业。 2、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情况和行业现状,我更倾向于适当采用零基预算,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是全部采用零基预算。而是由集团公司下属公司或部门轮流编制零基预算,每一年度仅在一个或较少几个单位和部门实行零基预算,这样通过几年轮流下来,既保证对各项业务必要性、合理性的审查,又不会造成预算过于复杂而耗费过多的资源。 3、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编制相对简单,但适应性较差;弹性预算适应性较强,但编制难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固定预算适用于业务量水平较为稳定,易于把握的企业;
6、而弹性预算适用于业务量波动较大,不易预测的企业。 上述介绍的预算编制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使用。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一般应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混合式方式进行。该方式的关键归结于“沟通”,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指出:组织内部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沟通问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预算编制方法,都要经过企业上下充分的沟通,沟通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同时也是预算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由于组织内部缺乏沟通,使预算出现非常尴尬的情况,即“战略董事会做,预算财务处做,绩效考核人力资源部做。战略设定的不是预算支持的,预算执行的与考核不相关,考核的又不是战略想
7、要的。每个部门都很忙,但都成了无用功。” 二、预算控制 (一)预算分析和报告 企业在进行预算控制的过程中,预算分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控制的始终。没有详细、及时的分析过程就无法对预算实施有效的控制。 预算分析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对比分析、对标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对于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结合使用。我认为应该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如企业一般应先进行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再进行因素分析。这样便于企业先找到差异,判断其是否超过重要性标准,再进一步追查引起这些差异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