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

ID:27655055

大小:211.84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2-04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_第1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_第2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_第3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_第4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价值系统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1.上古天人合一就是人神合一,后来发展为人按照天(有自然与神的双重含义)的规则行事的意义。2.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1)孟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人合一。(2)庄子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3)易传的天人合德。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应帝王》3.董仲舒迷信的天人感应论。4.张载与理

2、学的天人合一。“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而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

3、;行有伦理,副天地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二)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人本思想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宋明理学否认鬼神的存在,高扬人的主体性。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以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仲长统《昌言》(三)贵和尚中精神贵和尚中,实际上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古代的“和同之辨”:1.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经认识到,由不同

4、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2.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3.《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四)刚健有为的精神1.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5、。“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3.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在个体上就是一种独立不屈的人格。4.《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5.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社会变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6、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第二节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1.儒家对人类与个体超离自然状态、不断社会化的肯定。2.墨家、法家的观点。3.佛家也与人道、人文的价值

7、观合拍。(二)无以人灭天1.道家的自然主义2.天性与德性(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1.儒家的力命观2.道家的无为安命与逍遥自适,体现了更多地承认现实的前提下调节自身(生理、精神)而达到一种相对的自由。3.荀子、墨家、法家对命的主观力量的自信与高度肯定。二、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二)功利的取向(三)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三、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一)儒家对“内圣”的追求1.“内圣”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本体追求。2.与“内圣”相联系,儒家的人格理想还讲究“外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