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44605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5
《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A:1674-1145(2017)03-000-02中国3/vie 摘要随着国网公司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省市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调整策略、加大力度,实现了更加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性、颠覆性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将员工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调动了员工积极性,达到了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此展开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问题建议优化 一、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来开展
2、,不断强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组织机构,规范用工管理,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严格薪酬绩效管理,�范福利保障,巩固社保基础台账,制度逐步健全,管理逐步规范,水平逐步提高,成效逐步彰显。但是,由于电力系统历史沿革的种种原因,人力资源工作还存在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人”的管理上,突出表现为总量冗员、结构性缺员和配置不平衡。 一是公司用工总量超员和结构性缺员同时存在。一方面,用工总量超定员标准,特别是“三集五大”范围内实际在岗人员比批复的人员编制多。另一方面,部分人员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发展要求,公司管理和技术类岗位人员无技术职称比例和生产技能人员无技能等级比
3、例过高。 二是用工配置不平衡。普通型、技术单一型人员比较富余,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生产技能人员比较富余,经营管理在岗人员相对短缺,造成管理和技术岗位人员因工作压力大、强度大造成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人才资源发展建议 公司人力资源致力于优化员工结构、改善人资现状。个人认为,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畅通员工“进”与“出”“留”与“转”等多元化流动通道,才能确保办法更多、力度更大、效果更佳。具体要做到“五引”: (一)引入竞争机制 不断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使发展意愿强、岗位能力突出、工作业绩优秀的员工得到合理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
4、机会。对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转岗培训或进入内部人才市场待岗安排,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随岗变化的动态管理机制。针对管理以及核心岗位,实行“公开招聘、逢进必考”制度,让自身素质较高的员工能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实现员工价值与岗位价值的融合,同时形成业务骨干相对稳定、人员搭配渐趋合理的员工队伍。 (二)引导人员流动 针对人员结构性失衡矛盾,采取“平衡定位”,注重岗位和员工能力的契合分析,力争做到人岗相适,避免大才小用、用非所长。努力促进富余人员向生产一线岗位、边远山区岗位、主业缺员岗位流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引导流动
5、过程中,对生产一线关键岗位岗位,适当考虑员工素质结构,允许实际配置适当超员,切实保证生产一线关键岗位对人员和实际能力的双重需求。 (三)引控用工总量 总量超员作为突出问题之一,在全民职工、多经集体工和农电工的数量控制上,只有自然减员(退休)这一途径。而社会化用工数量居高不下,则会带来更大的用工风险。公司社会化用工大部分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由于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的《劳务派遣用工暂行规定》的出台,劳动派遣并不是长久之计。建议公司严格管控用工总量,大力推广低端业务外委,减少社会化用工数量,规避用工风险。 (四)引爆人资市场 2014年以来,市公司大力推进
6、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在尊重员工意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县公司内部及县公司之间的人员流动。例如,市公司近几次公布的岗位招聘,不再仅限于机关本部岗位,同时也安排了县公司的缺员岗位。我公司充分利用此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作用,丰富人员配置方式,提高人岗匹配度,缓解超缺员矛盾,激发企业活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引进新鲜血液 近三年我公司新分配了高校毕业生,这些员工年纪轻、学历高、基本专业对口。建议根据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直接安排到基层班组的急需岗位,落实新进人员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年限要求。 三、做好“四个优化”助推人才发展 (一)优化政策环境,
7、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政策环境是企业发展和运行的关键性软环境,为此,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支持方面注重环境创设。 (1)贯彻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作为电网服务组织的软环境,政策支持的核心仍应是贯彻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公司根据实际,确立了“激活现有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总体思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为公司广大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2)优化政策环境、强化生产技术岗位激励机制。做好一线岗位的政策支持,应该强化生
8、产技术岗位激励机制,将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