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

ID:27617667

大小:60.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_第1页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_第2页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_第3页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思考五苓散在津液亏虚证中的应用巩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历来多数医家认为五苓散的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出现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等水饮内停之证,木文试从津液亏虚的角度来思考五苓散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关键词】五苓散津液亏虚《伤寒杂病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303-02五苓散为张仲景的千古名方,见于《伤寒杂病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

2、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H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56条:“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U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

3、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对于五苓散证的病机,多数医家认为是“饮停不散”,其中乂分为两派,一派如吴谦、柯琴为代表认为是水蓄膀胱证,一派以方有执为代表,观点是津液不布。通过对原文的思考以及结合现有文献,我认为五苓散证中尚有一条“津液亏虚”之病机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阐述,因此进一步完善五苓散证津液亏虚病机的阐述,期冀能够借此拓宽临床医师的思路,发掘五苓散的功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病患。对五

4、苓散证津液不足病机的认识,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论据。首先是五苓散证的内容: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72条:脉浮数,烦渴。73条:渴。74条: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141条: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156条: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244条: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渴欲饮水,渴。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脐下有悸,吐涎沫,癫眩。《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最常见的字眼是“渴”,出现了8次,其次是“欲饮水”出现5次,“烦

5、”出现5次,“,“小便不利”出现3次,脉浮出现3次。[1]《中医诊断学》讲:“津液亏虚,属津液病,脏腑组织失却濡养,以口燥咽干,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焦或裂。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证候。根据中医诊断学的诊断标准,除舌脉不符合外,五苓散证是有津液不足表现的。而舌脉不符也是由蓄水或津停所致。第二、细观条文,每一条都阐述了一个伤津的“因”,71条之“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72条之“发汗已”,73条之“汗出而渴”,此三条是汗出伤津。74条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中风多有汗,加之发热六七日不解必伤津液,再者虽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随入随出

6、,体内得不到新生津液的濡润,亦致津液不足。此条属因汗吐伤津。141条之苏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患者为发热恶寒之表证,经冷水潠之误治后,使得发热更为严重,本条是发热伤津,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此属因下而伤津。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为津液输布失常,津液偏滲于膀胱而致小便多而伤津。386条则属霍乱病吐下而伤津。在上述条文中,五苓散证发生于汗吐下,发热等因素以后,这些因素直接耗伤津液而使津液不足。第三、从方后调理来看,五苓散方后云“多饮暖水,汗出愈。”近代中医名家赵锡武说:“五苓散...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在服用五苓散行津布津的同吋多饮暖水,且少少与之

7、,饮入之水会随饮布散,周身四达。第四、从五苓散方药的组成来看,方中白术的配伍是值得关注的。《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体吸纳之水液能否变生津液,关键在于饮入于胃后,能否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能否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水液消化、吸收以及利用环节都属于脾运功能。方中白术的配伍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与茯苓相伍的健脾化湿,还有生津液,止渴之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