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

ID:27602592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5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_第1页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_第2页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_第3页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_第4页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明清时期遵义地区农业开发的探析遵义地区的农业在整个贵州是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之一。明万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以后,播州再度纳入中央,明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由政府派遣流官治理播州。从此,播州进入稳定的农业发展阶段。一、明清遵义人口增长明清时期遵义人口的增长可分为两种。一为移民,移民分政府组织与自然移民;一为的自然增长。明洪武二十一年,置赤水卫,按明代兵制,每卫额定5600人,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州都司所辖下的赤水卫的兵员为“10307”名。这种官方的军事移民,称之为军屯。另外明代实行“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明史?食货志

2、》:“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在遵义也有类似发展,万历二十八年,设平越一府、黄平一州及瓮安、余庆、湄潭三县,“招复民户九千六百七十八丁口”,材料显示此时黔北的一些地方存在民屯,遵义地区亦大致于此相同。自然移民。明末,张献忠割据四川,由于战乱,四川人民大量涌入遵义。“惟遵义远在荒徼,幸免毒手,附近之人,以为乐土。惊魂丧魄者,络绎不绝,烽屯蚁聚于斯”。清代遵义人口增长方式主要为自然增长。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遵义府人丁仅有“7263”,及至乾隆二十三年,遵义府人口增加到44727户,人口有218176,道光十九年,遵义

3、府有户111450户,人口有561323,可见从乾隆年间到道光年间,遵义府的户数和人口都增加了两倍多。大量移民流入遵义,一方面为遵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遵义农业的农作物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清代人口的激增,为遵义的农业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二、明清时期遵义的土地垦殖在明代,随着大规模移民的涌入,遵义地区的土地垦殖面积逐渐增加。据道光《遵义府志》载:平定播州后,遵义府一府五州县的田土有1281447亩,从明代整个贵州来看,播州开垦的土地最多,仅遵义县就有266037亩。清初,政府奖励垦荒的政策。康

4、熙四年,贵州巡抚罗绘锦奏曰:“黔省以新造之地,哀鸿初集,田多荒废,粮无由办,请不立年限,尽民力次第开垦,酌量起科。”清初,遵义府有原额熟田地556877亩,康熙二年,增加到563534亩,乾隆五年,增加到895964亩,之后大致稳定。而且田地的熟化程度不断提高。到清中期,仅遵义县就有上中下熟田264431亩,全熟地143499亩。三、明清时期遵义耕作技术的进步遵义地区由于受地势条件的影响,无法在耕作方式上取得较大的进步,因而在其他方面取得发展。如在施肥技术上,据《增修仁怀厅志》中就根据不同的粪便的性质施在不同性质的田土上,“

5、大粪、豕粪,皆性凉,黄土、红沙地,高燥者,宜之;马粪,性热,冷水、冷沙地之卑湿者,宜之……”,此外,还有菜油饼、牛粪、柴草灰等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另外,耕作的农具也有所进步。道光时期,遵义百姓已经使用秧马,道光《遵义府志》曰:“吾乡治秧田,刈戎菽等密布田内,用秧马践入泥,俟烂,则播种,其力倍于粪,且不蠹……”此外,明清传入遵义的农耕生产工具还有龙骨车、牛打脚、蒲辊、犁辕等。四、明清时期遵义农作物种类的增加明清时期遵义的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最典型的就是棉花、包谷、甘薯和蚕丝的传入。明代中叶棉花引进贵州,引进贵州的棉花主要有两种

6、,即木棉和草棉。关于草棉在贵州的最早记载在思南府,史载:“弘治以来,蜀中兵荒流移入境,而土着大姓将各空闲山地招佃安插为其业。或以一家跨有百里之地者,流移之人,亲戚相招,缰属而至,日积月累,有来无去,因地产棉花,种之获利。土人且效其所为,弃荞粟而艺绵。”而黔北主要在种植木棉,种植主要分布在遵义、仁怀等地。史称:“木棉,江南多有之。春二三月下种,生花,结实,熟,其皮四中绽出如棉。”道光年间,遵义棉花的种植不断扩大,所种之棉株,“繁茂与中州同,”仁怀县,“花厂地低近河,居民多种植棉花”,棉花的种植兴起后,还出现了棉花的加工行业,史

7、载:“土人以竹为小弓[1][2]下一页,牵弦以弹。绵卷为筒,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玉米俗称包谷,明末清初,玉米传入贵州,逐步成为这贵州的主要粮食。玉米种类较多,据道光《遵义府志?农桑》记载:“曰箐包,产高山,坝不宜。曰九子包,一茎九实,五色,各以色名”;即使“产米颇饶”的遵义府,也在山地大面积种植玉米。遵义府仁怀县,“箐地田土气冷,有大春无小春,宜稻、菽、小谷、稗子、高粱、包谷,而民间尤恃包谷为日用之需”。据道光《遵义府志》载:“岁视此(包谷)为丰歉,此丰,稻不大熟亦无损。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

8、家之性命也。”可见,玉米成为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之一。番薯,又名红薯,明末清初传入贵州。道光《遵义府志》“甘薯,……蒸煮可食。《异物志》:甘薯,南方民家以二月种,十月收之,……南人当米谷,果食,炙皆香美。”周亮工《闽小记》“(红薯)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田,皆可以长”,又由于红薯耐旱高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