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ID:27543014

大小:5.58 MB

页数:65页

时间:2018-12-01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1页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2页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3页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4页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本中医学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轻松复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辨证论证专书第一部药学专书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李艳茹副教授主讲哲学发展规律气一元论(元气)二元论(阴阳)多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返回目

2、录目录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返回目录目录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特征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抽象含义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二)阴阳的特征阴阳具有规定性、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的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

3、有形的抑制的1、阴阳的规定性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2.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3.阴阳的相关性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4.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相对性表现在:一、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二、阴阳之中还可分阴阳。三、阴阳是在与其对立面的比较中确定阴阳的5.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阴阳之中再分阴阳。昼(阳)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阴)上半夜:阴中

4、之阴下半夜:阴中之阳(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阴阳的对立制约1、阴阳交感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孕育万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

5、相互助长。4.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分类——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5.阴阳的相互转化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条件——“极”、“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阳表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肺手足三阳经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

6、脏肝脾肾手足三阴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

7、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阳阴色泽鲜明晦暗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状热、动、燥寒、静、湿脉象数、浮、大、洪、迟、沉、小、细、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概括疾病证候表证、实证、热证里证、虚证、寒证阴阳属性归类(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泻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虚虚寒证补阳(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