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

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

ID:27531036

大小:53.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4

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_第1页
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_第2页
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社会课走入“生活化杨建娟山东省平度市实验小学266700《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

2、,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如学习《赶走烦恼》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老师最近有一个烦恼现在老师解决不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下呢?”然后我说出自己的烦恼,学生纷纷举手,争先帮助我解决烦恼

3、。我抓住时机,说:“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怎么来解决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赶走烦恼。”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的心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二、以人为木,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

4、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在教《我们共有一个家》这一课吋,对于“改造自然是福,是祸?”这个话题,学生们意见不一,在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于是,我索性让他们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开了个小小辩论会。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大家依次陈述自己的观点

5、,有些学生还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课堂气氛相当热烈。通过一个小小辩论会,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改造自然有了客观公正的认识,从内心理解、关爱自然,关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也得以培养。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上《直面挫折》吋,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赵林是某乡镇的一所小学的学生,结果到了大城市的学校后,不能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他成了一个性格孤僻

6、的孩子?如果作为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同学之间感情的重要性,对冋学的重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己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

7、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冋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冋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吋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吋吋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己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

8、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J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