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09272
大小:14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现代信息技 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从 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把课件的设计当 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制作优良的教学课件,是信息 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 动性增强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优势呢?(一)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老师都有 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当思路不清 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也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 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 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 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 的教学思路了。(二)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 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 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 初一语文第二册中的《陋室铭》,考虑到学生比较难理解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意境,于是就在素材库中选取了若干幅中国国画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还有对“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的理解,就在素材库中调用了中国特色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画面的转换 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三)有利于发挥教学个性。 我们既要讲求创造性地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 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如有的班的学生好动,坐 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若某一课 所涉及的内容趋向专业性,我们就可以调用一批符合教材内容的素材充实进去,使这一课件 具有它的独特风格,那么这一节课也肯定是别具一格了。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材的克 隆,久而久之,被束缚的就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既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那就 要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问题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①信息技术 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②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它的初始阶段,似乎看不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它表明,信 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在一定时期里把它当作某种辅助工具,固然也并 非无关乎改革,但那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用心爱心专心1 拿语文来说吧,恐怕不再是现在这样,不再是一套文选式教材一学就是三年或六年,而完全可能变成设置更合理、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效的好几门课程。比如高中,为什么不能有一门40学时的古典文学鉴赏,一门25学时的当代文学讲座,一门30学时的语文基础知识,一门20学时的实用文写作,一门30学时的语言表达技巧,一门40学时的精读与速读?——当然,具体的设置方案,要在经过充分“整合”、充分论证之后,才能够准确描述。这里只不过是说明,在追求的目标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很不相同的。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 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 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 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 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 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 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 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 项目都很多。比如,消灭错别字、掌握普通话读音,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那么能不能通过信 息技术的应用解决得好些?比如,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 用多媒体技术,会有怎样的进展?比如,作为提高语文能力重要基础的诵读,多年来一直很 容易被忽视,那么能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诵读质量来一个大提高?比如,语文能力 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凭借网络条件 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能力是一种多 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 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 “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但如果从大面积上看,与语文教师日常工作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实验项目,大概是信 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 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 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 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两方面的实验都不容易。用心爱心专心2 由于前者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较高,所以使用“课件”的实验,目前要比凭借网络的实验来得更普遍些。那我们来谈谈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 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软件制 作中的“优化处理”,实际就是具体而微的“整合”。如果使用的是在“整合”上无所体现 或体现得很蹩脚的课件,就不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整合实验课”。因此,我们不妨把课件 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接着是第二步——实 验用课件上课,改进课堂教学。这里说“一个起点”,意思是这并非唯一起点——“一人一 机”条件下的网络应用也是重要的起点;怎样利用互连网,有效实施远程条件下的语文教学, 同样也是个起点。但不管网络配置的条件怎么不同,只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持续开展语文教 学,教师就不能没有“课件”。因为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作 为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课件”,有不同类型。从“资源呈现”上看,有 的重在学科知识的形象演示,有的重在抽象问题的直观表现,有的重在复杂内容的简明归纳, 有的重在情趣意味的感性渲染。从“教学方式”上看,有的重在课堂上的演示,体现如何进 行讲授;有的重在为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提供凭借,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也有的重在为学 生自学提供便利。当然也有综合性很强、类似“课案”的大型课件,兼有以上所说的几种特 点。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课件”具有“素材”的性质,大一点的课件,也不过 是若干素材的集成。他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 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它不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为自己 上课而设计制作的优质课件,也不能代替自己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 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 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的凭借。可是在课件的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近些年出现了相当一批语文学科的软件,筚路 蓝缕,反映了设计者和制作者们十分可贵的探索,从中可以找到许多有益借鉴。最值得借鉴 的,是关于“整合”的意识。近些年的课件中也有许多问题,我觉得其中最大的问题,也还 是在“整合”上。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 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 作纸制品的练习篇子,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篇子。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 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 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很不够。二是对课堂教学需要考虑不足:目前与语文学科 有关的软件,开发的不算太少,检索功能也相当完备,要想从一套大书里把用了某个字的例 句通通调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这种具有资料室搬家性质的软件,在“整合”思想上较多考 虑的是怎样方便教师占有文字材料,较少或并没有考虑怎样进入课堂,因此还很难对课程整 合发挥显著作用。三是对语文教改的追求不足。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兴利除弊, 实现教学优化。那么,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凭借信息技术能把哪些问题解决得好 些?例如:怎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怎样进一步体现因材施教?怎样用心爱心专心3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一般说来,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但若在课件设计时并没有让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而只一味追求花里胡哨,那就本末倒置了。当然还有别的不足。但“三不足”是“整合”工夫不够的主要表现。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学习上不该、也不能“一刀切”。历来语文教材争议大,篇目的选择总是批评的“靶子”,也是缘于众口难调。自从信息技术强大的存储与检索功能受到青睐,把超量资料推给学生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应当说,扩展学生视野,是绝对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多多益善。一股脑儿塞,或任凭学生生吞活剥,都无济于事。也许在大撒手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天才,但那绝不应归功于“大撒手”,而且若以牺牲多数为代价也并不可取。也许有人觉得,现在谈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太“超前”。我觉得这么说不准确。准确点说,是带有挑战性。投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对语文教师是一种挑战。既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又要切切实实做一点一滴的探索;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潜心学习老一代语文教育家们的宝贵经验;既要了解信息技术,又要用更高的标准重新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精髓——这是在学习上、教学上,思想上一种全面的挑战。用心爱心专心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