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

ID:27487858

大小:6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4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_第1页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_第2页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_第3页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_第4页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启示摘要:中庸哲学是儒家学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在于:“和谐”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创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执中”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中庸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有效参考。关键字:中庸哲学课程改革和谐创生执中在我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经世治事、教育选材的重要工具,而中庸哲学作为儒家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最高伦理道德标准,可谓是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承载着华夏儿女数千年的崇高信仰和最高的精神诉求。历

2、代的儒学大师都对中庸哲学非常关注,并在“修己教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把这一哲学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中庸哲学的现实意义进行新的解读,从而使传统的中庸哲学在现代教育中得以更加完美地发挥。因此,深入挖掘中庸哲学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从而将其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紧密联系起来,就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我们拟从“和谐”、“创生”、“执中”这三个维度展开中庸哲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对话之旅。一、和谐: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不优先考虑课程价值取向的

3、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以失败而告终。[1]课程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在课程发展史上,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政治立场、哲学倾向各异,导致了对课程价值的不同认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追求。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的课程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可分为社会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这种课程价值观在根本上重视的是课程的训练价值,它突出了课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价值,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它虽然提升了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对教育本质的

4、真正把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单向度的人”和“经济人”。故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也就成为冠冕堂皇的空洞口号。我们认为,中庸哲学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将当代课程带离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异化之境,从而为最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启示,这在根本上是由中庸哲学是一种“求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在儒家思想中,和谐秩序是中庸的至高追求,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要注重整体的和谐。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及人际关系均要以“和”为价值标准。事实上,中庸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和实生物”,通过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以达到宇宙万物的总体和谐。在哲

5、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中庸哲学“求和”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和谐”的文化倾向。和谐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一种理想协调关系,这种关系规定了每一部分与要素应有的度。所以,“中”与“和”相辅相成、彼此相关,“中”体现度,是“和”的要求。《中庸》首先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天地位,万物育”[2]的和谐整体。后来,程颐对《中庸》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认为“中”暗含“和”的意义。朱熹承程颐之说,直接把“中和”解释为宇宙整体的和谐状态,认为“中”本身就有和谐的意义。“中和”意指事物理想的和谐

6、状态,也即事物的各个部分都能达到“中”的状态,事物总体才能和谐。事实上,儒家中庸哲学努力建构的就是这种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中和协调的关系。中庸哲学的和谐理念具体落实到人格建构上就是强调人性的完整与平衡。《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3]也就是说,人先天所具有的属性就是人性,上天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精神与灵魂,所以儒家有时又说:“生即性”,“性即生”。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是以人为本位的,它提倡的中庸人格既重理性又重情感,要求理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而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社会长期积淀的经验驱使人们以经验理性去对待社会和人生,另一方面则是从血缘关系出发而形成的伦理关系

7、和道德人格中积淀着深厚的情感内蕴。因此,理性用以指导社会人生的合规律性,情感用以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求。中庸哲学从人的情性乃至宇宙本质的层面将人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预期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用“和”来说明了人性运动变化的规律,把人性运动变化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点归结于人性各要素之间达到互相制约与平衡,即所谓的“和而不同”,认为人性的和谐平衡就是“天下之达道”[4]。这样和谐就成为了儒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儒家看来,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方面,因此,和谐也成为儒家教育的价值取向。儒家以中庸为教育终极目的的课程目的观着重培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