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ID:27475302

大小:5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4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_第1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_第2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_第3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_第4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2006年6月3日,在合肥举行了“首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奖赛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听取了20多节课以后,感觉受益匪浅,同时又有感觉腹中有话要说。现在简述如下,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指正。当今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信息素养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支柱。当然这股时代之风也已经吹到了宁静的校园中。目前,中小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有两种通用模式:一是独立开设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哪一种

2、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一个必然体现。然而,从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存在一定的误区,有待进一步探讨。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哲学基础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使得信息可访问,或使之能被认识到。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课程就是一系列被掌握的信息的组合。课程的实施对象是人,信息技术对课程实施的工具性意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中人对主客观世界支配的体现。尽管不同的认识论者对课程的认识不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有一定的理论积淀作用(如实用主义“经验性”

3、的课程知识观主张知识不仅包括以书本形式表现出来的间接经验,同时也包括个体的直接经验,突破了个体直接认识范围的限制,不排除知识的个体性和经验性特点)。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从具体涵义上说,马克思所刻画的人,是指在使其解决同外部客体世界的矛盾过程中,不仅能普遍地利用其自然属性和种属能力,而且也能够全面利用他的社会属性(包括对社会工具的运用)。“任何单一方面的完善”的个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所理解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既包括其物质力量素质(当然包括属于人的各种生命自然素质在内)的发

4、展,观念意识的全面完善,又包括个人诸种特性全面生成,以及他支配客体世界的手段、方式日益现代化在内的一个整体性发展的人。人的整体性的发展,其各个方面决不是彼此孤立、相互矛盾的,而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承的关系。这就启示我们:我们现在所组织的教育内容不能彼此毫无联系,各自为政,整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例如:马克思主义在全部关于人的论述中,十分突出地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历史“加以利用”的工具,强调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和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并且,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性表现,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不再局限于个人自我意识、感觉和对个人命运的自我选择性的范

5、围,而是愈来愈表现为人对客体世界和主观世界实现全面支配的影响力的大小。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自发轫起,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一个大一统的体系,而是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当今学校课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与各种心理学流派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学校课程建设越来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心理学注重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重组,学习是一个人运用已有经验主动?构的过程,而不再强调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要性,主张学习者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整合。所此,应该考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习者本人的生长需

6、求和主观愿望与各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正是顺应了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将个体获得信息技术与个人主观、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将个体获得其它学科知识的过程和信息技术运用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主生活密切关联起来。3.社会学基础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离开社会背景的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意义将黯然失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学校已经不再是年轻人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人类已经

7、掌握了如何利用电磁波的脉冲束表达和传递迄今为止一直以声音、形象和文本为载体的信息,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数据传送代替了人类利用书本、杂志、报纸和录像珲处理信息的方式,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教育提出了挑战。如果学校力图培养的才能、推崇的学习方式与学校认为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水平仍局限于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式,学习者就永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向全球知识的技术变革向学校教育提出一个共性的要求,即教育必须增强灵活性,关注学习者的个体特点,重新审视学校课程、教育与学习方法,以及对教育的技术支持。事实上,已经有人指出,在一个工作、就业和休闲的概念正在飞速变化的社会里,基础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社

8、会需要的课题和技能,而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