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22487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3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L.,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既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2、在课堂展示环节,比如,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又如,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用生造的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教师及时点拨定义、定理的准确叙述,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个透彻的了解。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数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见长,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
3、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同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了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同时使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加上语调抑扬顿挫,态度和蔼可亲,给整个课堂增添几分生机,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比如,我在讲两点确定
4、一条直线这一公理时,我引用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形象地说明公理的特征,驱动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再如,我对选修2-3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教学时用了一副对联上联:综合法,由因导果顺藤摸瓜。下联:分析法,执果索因逆推破案。横批:得心应手做本节课的小结,在我赢得掌声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讲简易逻辑这一章时,我给
5、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文艺批评家.L.狭路相逢。这位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局面,但见歌德笑容可掬,谦恭地闪在一旁,一边有礼貌地回答道:我可恰恰相反。故事里两人都运用了逻辑知识,学生发出了会意的笑声,并由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 四、教学语言要有赏识性、激励性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的。为此,为人师者,应该尊重、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
6、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学生每一次交流展示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应给予一定的评价,并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如你真聪明!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你的解题方法真是巧妙!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方法很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这会使学生更加乐于展示。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使孩子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敢于表现、敢
7、于质疑、敢于争论。个性化的思维、情趣都有了张扬的空间,获得了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 总之,任何教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用语,这些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同时,语言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老师应该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使我们的教学水平
8、不断提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