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16785
大小:348.51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8-12-01
《冯至的诗歌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一、生平与创作简介二、20年代的诗歌创作三、40年代的《十四行集》一、生平与创作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学者。冯至1917年到北京进第四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就读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同年夏参加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
2、集《北游及其他》。两部集子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10月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夏天,获哲学博士学位。冯至回忆:“在留学期间,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诃的绘画,听雅斯培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1935年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2年出版诗集《十四行集》,借鉴外来的“商籁体”,在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哲理,从存在主义角度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1
3、943年的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平凡的人、事、自然物的描写中追求生命的启示,朴实而深刻。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出版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1942年创作)。作者不去关注伍子胥这个传统的历史人物的逃亡-复仇的悲壮传奇,而是表现一个孤独的个人如何通过自由决断,在死亡的考验中获得真实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作者借一个中国历史的人物,融进抗战时代的个人的生命体验,运用西方现代哲学理论,演绎了存在主义的一系列形而上命题:个体孤独、生死选择、自由决断、蜕变等等。建国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
4、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以及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二、20年代的诗歌创作鲁迅评价沉钟社:“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冯至20年代的诗歌,书写人生与爱情的悲哀无定,思绪深沉,格调哀婉,充满了浓
5、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冯至可说是现代诗歌史上最早
6、的朦胧诗人。首先,这首诗歌的主题不是很明确的单一无误的概念命题,它表达了“小河”对于过程与事物关系的一种感慨,是写人生命运,也是写感情经历。“无心”、“无边”、“无情”,以哀伤与无定为特色。其次,与20年代的一些诗直书胸臆不同,总是用意象及其组成的意象群说话。令人惊异的是:语言和意象都很单纯鲜明,但表达的感情与意旨却是深邃而朦胧的。后来戴望舒的《雨巷》也有这种特点。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伴侣,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7、: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地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写寂寞与乡思,用“蛇”来做比方,新颖奇特。蛇的特征是冷、静悄悄、恐惧。而乡思的特征是热烈、深沉。喻体与本体相差极大。具有冥想与神秘的特征。诗人自称灵感来自比亚兹来的一幅画:口里衔着一朵花的蛇。鲁迅认为比亚兹来是“世纪末独特的情调的唯一的表现者”,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堆”。冯至本期的诗已经露出“现代诗”的端倪:用意象表达对生活的哲理性感慨
8、。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有四首:《吹箫人的故事》1923、《帷幔》1924、《蚕马》1925、《寺门之前》1926。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古代神话资源,又受到德国歌德、席勒谣曲的影响,神秘诡异,朦胧多义,“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在中国叙事诗歌史上别具一格,贡献独特。朱自清当年曾说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吹箫人的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