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98221
大小:17.7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3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桥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桥之美)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20xx.11.5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
2、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 .给加点字注音。 煞( ) 颐( )和园 点缀(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 飞瀑( )流泉 衬( )托 瞻( )前顾后 2.解释词语。 驻足: 大煞风
3、景: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 )作者是( ) 4.熟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
4、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写在下面。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
5、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四、当堂测评。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3.“小桥流
6、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 五、拓展延伸,迁移生成。 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教学后记】 附答案 一、 .shàyí zhuì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
7、“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pù chèn zhān2.驻足:停止脚步。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前瞻后顾: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或形容顾虑很多,犹豫不决。这里指前后认真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3.说明文 吴冠中 二、 .桥,美。2.桥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织富于变化的
8、统一画面。3.正面举例:桥美在于与周围景物和谐。反面举例:不与之和谐很难产生美感。 三、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作“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因为早春杨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坚硬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