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

ID:27392764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3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_第1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_第2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_第3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_第4页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宋林飞摘要: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迁移,面广量大,是一个跨世纪的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转移模式”,是离土不离乡与进厂不进城,减轻了城市膨胀的压力。离土又进城(镇)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二转移模式”,将成为今后的主要模式。多元城市化的新城模式,难点是产业集中、人口集中、土地集中;老城模式的难点,是突破传统的城市化方针,大城市也要发展。稳定与保护农业、优化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机制、继续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就业保护,是实施“第二转移模式”的支撑性政策条件。关键词:农业剩余

2、劳动力〓第二转移模式〓多元城市化〓支撑性政策条件当西方发达国家从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转型之际,中国加快了从农业社会向产业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迁移。近10多年来,正是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中国大陆的产业化蓬勃发展,整个中国加速从一个农业大国向新兴产业化国家转变。同时,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出路,又令人困扰。在今后数十年中,社会要为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让他们在城镇静居下来。这无疑是一个跨世纪的困难。一、第二转移模式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很突出,有限的耕地不需要那么多人往耕种,农业中积淀了大量的“零值劳动

3、力”。1981年,我在江苏省南通县作了70多天的调查,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呼吁人们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题目。根据我提出的公式测定,该县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程度分别为56.8%与27.2%。我写道:“要是这10多万劳动力剩余在14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定会引起人们和社会极大的关注。如今这种情况发生在分散的农村,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象杯子中的水满了会溢出往一样,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一种自发的转移要求与行动。我称之为“外溢机制”。溢出型活动,首先表现为就地进行非农化产业性转移,即“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转移模式”。尽管

4、这种转移是“守旧”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来说,依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的人离不开土壤,世世代代靠种地谋生,很少看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人口增加了,人们还是守着祖先留下来的那么一些土地。从土里长出过灿烂的中华文化,但中国人也受到土地的长久束缚。70年代,这种束缚发展到了行政强制的阶段,农业劳动力一律不得“外流”。当时,大寨有三条“经验”:一不搞开窑采煤的副业,二不搞外购原料的加工副业,三不搞外出揽工的副业。20多年来,类似这样的土地的束缚,是以限制社会分工与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代价的。70年代中期,农民离开土地的自发倾向开始

5、尝试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即在乡村办企业。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这种尝试转变为一股时代潮流。近20年来,这股潮流成为农民’离土”的主流。也就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是进进农村的产业、建筑业、运输业、贸易和各种服务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1991年,转移到乡镇企业与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部分的乡村劳动者为8500万人,转移到城市的乡村劳动者为1680万人,分别占转移劳动力的83.5%与16.5%。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1978-1988年共转移出劳动力1.3亿,其中在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8850万人,转移到城市的有4400万人。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