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甘谷石窟文化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

ID:27387793

大小:73.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3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_第1页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_第2页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_第3页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_第4页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述甘谷石窟文化[摘要]甘谷石窟文化是甘谷文化的象征,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历史的“万世之宝”。从布局、形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看,甘谷石窟文化都表现出“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东方文化的含蓄美。其石窟和古建相间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以中轴线为核心均衡布局、依地势地貌起伏变化的设计思想。廿谷石窟还体现出自然与雕琢完美结合的艺术特点。甘谷石窟文化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石窟造像这种以宗教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文明进程的历史脉络。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度影响,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美感享受,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精祌

2、的振奋。所以利用石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好形式。[关键词]甘谷;石窟文化;宗教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49-02甘谷地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渭河中游,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人文初祖伏羲曾在这里留下开启文明的脚印,也是我国县制肇始之地。自秦武公十年(前688)建县以来,甘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唐时期作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之要冲,不仅成为佛法东渐的主道,而且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自魏晋以来,廿谷境内开窟造像

3、颇为兴盛,造就了一幅“本乎天自然之美”的石窟文化大观。可以说,在廿谷文明历史的进程中,石窟文化与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两汉文化、三国文化共同构成了甘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线。恰如管子所言“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石窟文化是甘谷文化的象征,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W史的“万世之宝”。沿渭河南岸的秦岭余脉朱圉山麓一线分布着大像山、显龙洞、华盖寺、马务寺、朝阳洞、雪岩山等多个石窟群,自东至西绵延20多公里,共有石窟200多个。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盖寺石窟,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最为著名的是开凿于北魏的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

4、窟。该石窟现存窟龛22个,以位于山体中部,距地面200米的大佛殿(6号窟)最为重要,因窟内有高约23米的石胎泥塑唐代大佛而闻名遐迩,被专家誉为“丝路明珠”。纵观甘谷石窟的布局、形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既具屮国北方石窟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冇地域文化的审美色彩。在布局上,体现了“依山傍水,就势而凿”的开窟理念,且皆凿于悬崖半壁之上,从大像山石窟到磐安雪岩山石窟的十多处石窟无一例外;在形制上,除如大像山百子洞等少数自然洞窟而外,大多石窟均为人工开凿的平顶方形窟;在功能上,石窟早期有“穿石穴居,前人避兵于此”的实用性,后因佛教文化的渗入而为造佛而开窟,据为宗教活

5、动场所,除少数因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空窟(如二十铺金仙寺石窟)之外,窟内均有造像,供人敬奉;就市美特征而言,甘谷石窟因开凿的年代不同而各具色彩。但在总体上,甘谷石窟多表现为“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东方文化的含蓄美。廿谷石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石窟古建相间,相映成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设计思想,即以中轴线为核心均衡布局,依地势地貌起伏变化,呈现出雄伟、肃穆、开阔的气势,这在大像山、品龙洞、华盖寺等多个石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甘谷石窟文化所体现出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审美特征,带有希腊末期艺术和波斯艺术特点的佛教雕塑艺术品均有迹可循,人像山唐代人佛

6、所具有的东西方雕塑特征,既显现出丝路文明所渗入的西域文化特征,又有中国石窟文化“秘响傍通”“隐中见秀”的审美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现存的大佛中,甘谷大佛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且带有明显的地域个性,既不同于同时代大型塑像的表现手法,又不同于麦积山、水帘洞等同地域塑像的造型风格。甘谷大佛在造像手法上既借鉴了西方雕塑的技法,又非常注重运用中国雕塑以线条概括物象形态神情,用类似屮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去追求圆满的立体效果,而其效果并不反映在实在的大佛形态上,而是通过形态反映在观者的尖脑中,使其产生幻觉般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了大佛至高无上的威严感。甘谷石窟文化还体现出自然与雕

7、琢完美结合的特点,如显龙洞、朝阳洞等石窟,原木是自然风蚀所形成的岩洞,经历代工匠精心雕凿而成为了融石窟、古建、雕塑、壁画、碑石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华盖寺石窟依垂直山体呈“之”字形一线开窟,十多个窟龛高低不一、形制各异,将华盖寺险峻峭拔之势趋向极致,令人仰止。其23号窟屮的元代壁画《玄奘取经归来图》不仅表现出甘谷民间早于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形象概念,而且表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造型水平,画面中的唐僧师徒各具神态,性格迥异,恰合中国绘画“象人之美,先得其肉,又得其骨,再得其祌”的审美观点。人像山石窟人佛窟窟壁上的伎乐天等悬塑群像,形态各异,神采飞扬,与唐代大佛一起构成

8、了浑然天成、神圣庄严的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