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

ID:27364682

大小:2.18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_第1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_第2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_第3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_第4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有意味的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的历程》第一章龙飞凤舞本章导读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本章导读(续)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像、观念积淀为感受。

2、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便以独特形态积淀在线的几何纹饰上了。而就纹饰来看,新石器时代前期比较生动、活泼、自由、开放,而后期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统治力量的加重。本章导读(续)第一节远古图腾第二节原始歌舞图腾第三节有意味的形式本章的内容有三节,分别是:接下来讲述第三节。本节导读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工艺发展,出现了陶器。陶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使用的器物而存在,也注意到审美的效果,线条和色彩构成了原始陶器审美的形态。那些由写实的物态到抽象化符号化的意向,正是由内容到形式的一个积淀过程,也是“有意味

3、的形式”的形成过程(即审美沉淀论)。第三节有意味的形式本节导读(续)下图为仰韶半坡彩陶“人面含鱼”。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尤以鱼纹最普遍。在中国语言中,鱼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上图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一时代的陶器多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正文导言:“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审美感情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识的形式’,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和自然形式的”。克莱夫·贝尔(CliveBell,1

4、881—1964)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代言人。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是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文(续)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时期,它经历了许多不同阶段,其中有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时代。新石器时代前期,母系氏族社会相对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即图像化的符号也较为生动活泼、淳朴天真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正文(续)随着社会发展,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以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纹、锯齿纹——动物纹样抽象而来。庙底沟鸟纹庙底沟鸟纹马家窑蛙纹马家窑蛙纹马家

5、窑蛙纹马家窑鸟纹正文(续)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在巫术礼仪中,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仰韶半坡彩陶正文(续)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逐渐有动物形象的写实变为抽象化和符号化。有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有内容到形式的沉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

6、含义,即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动物写实→抽象符号再现(模拟)→表现(抽象)内容→形式正文(续)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个由动物形象而符号化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

7、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庙底沟彩陶半坡彩陶马家窑彩陶鸟纹(螺旋纹)鱼纹(三角)鸟纹蛙纹(波浪纹、垂幛纹)→→→正文(续)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的著名观点,强调了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入循环论证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

8、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有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论证问题)。而作者认为,用审美沉淀论来解释这个观点,即可跳出这个死循环。即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不同于一般形式和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正文(续)陶器纹饰的演变发展在根本上制约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