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48498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2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类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类型[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发展类型[论文摘要]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经历了由精神性的个人、类本质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演变过程。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分析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历史类型即“有生命的个人”、“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并且将“有个性的个人”理解为个人发展的价值理想马克思的哲学首先表现为对发展主体即“现实的个人”的深切人文关怀上。马克思站在社会的大多数穷苦人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异化和外化的现实图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
2、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在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关注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人的世界,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从异化理论出发,找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异化即类本质的丧失。在此基础上,高扬起“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旗帜。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改变世界”的使命。“改变世界”从何人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回答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一、“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历史生成“现实的个人”是诠
3、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本维度。马克思认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要从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的“现实的个人”出发。“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1.精神性的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中,“现实的个人”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本体意义。这一点从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己经开始思考个人的自由、人的个体性等问题。马克思认为,如果原子只能像德谟克里特所设想的那样做直线运动,那么,原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子,因为直线下落中的原子实际上是消逝在直线中的点,而这样的点“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是一个“丧失了个体性的点”。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则是对原
4、子个体性和独立性的肯定,因为唯有脱离直线的原子才能成为一种自我决定的自由存在,即一种区别于自在存在的自为存在。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对原子论的研宄,是因为原子代表着个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的精神形式,或者说,原子就是精神性的个人,“原子”与“个人”之间有着某种等同关系。我们知道,无论是德谟克里特的还是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原子都具有本体的意义。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就意味着精神性的个人即自我意识是世界的本源。这里,为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理解为世界的本体奠定了基础。随着马克思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逐渐放弃精神性的个人概念,但并没有放弃对“个人”的思考。1.类本质的个人在《黑格尔法
5、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分别对应于个人的公共生活与个人的私人生活,两者的对立实际上是社会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对立,是作为公民的个人与作为市民的个人的对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了市民与公民的局限性。马克思说,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实的人,只有抽象的公民才是真正的人。就是说,作为市民的个人体现着个体性,是直接的现实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作为公民的个人体现着社会性(普遍性),是脱离了利己本性而具有社会性但却是缺乏具体存在的抽象的个人。由此,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存在是市民与公民的统一,即个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
6、关于“类”的思想,分别从本质与存在的角度重新理解个人。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个人的类本质就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劳动,劳动是个人的类本质的外化与实现,是个人超出肉体的限制而从事的显示出类尺度的活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关注和考察劳动或异化劳动,最终强调的是个人的类本质(或社会性),虽然马克思十分重视个人的感性存在,肯定个体性之于个人存在的首要意义,但在实际的论证中,却常常把人的个体存在归结为人的社会存在。当他把类本质及类存在作为出发点时,其所论及的就不是真正感性的个人,而
7、是抽象的个人他由此建立起来的只是作为“类本质的个人”概念,这种“类本质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之问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后来扬弃了从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来说明个人的存在与发展,而代之以“现实的个人”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类本质并不是先在的东西,而是在个人的历史发展中逐步生成和显现出来的一种规定性。1.总体性的“现实的个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确立了个人的“感性活动”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联系,最终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