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ID:27325979

大小:7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2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_第1页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_第2页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_第3页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周文娟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儿童医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目的:总结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各种临床特征,同时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病人,将其随机划分成两个组。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对照组32例研究对象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而实验组32例研究对象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效果。结果:经治疗之后,实验组有30例达到有效标准,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1.25%。同时,实验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例,而对

2、照组出现4例(12.50%)并发症病例,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大多出现于半岁以下的婴儿群体中,且通常会合并系统受损、器官受损等症状,需以机械通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案,从而不断提升病人生存质量。关键词:小儿;重症;巨细胞病莓性肺炎;临床;'冶疗笔者将64例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病人视作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划分成两个组,给予两组研宄对象分别行常规治疗和针对性治疗,旨在总结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最佳治疗方案,己取得显著成果,因此现将研宄程序作详细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4年6只期间在我院接受

3、治疗的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病人64例,男女比例49:15;病人年龄在1-20个月之间,其平均年龄约(3±0.06)个月;病人病程在3h-58d之间,其平均病程约(12±2.57)do其中,有60例病例小于半岁,有4例病例大于半岁;有57例病例呼吸衰竭,有7例病例肝功能明显受损。将64例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病人随机划分成两个组,组均病人数量为3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症、病程以及性别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区别(P〉0.05),可予以比较。1.2方法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呼吸道通畅性治疗、氧疗以及平喘祛痰治疗等。同吋实验

4、组研究对象则在此基础之上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具体如下:(1)以更昔洛韦作为主要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诱导期病例,于葡萄糖注射液5%中加入5mg/(kg.d)更昔洛韦,予以静脉滴注,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和滴注吋间,一般情况下,滴注吋间不得低于lh。将静脉滴注的间隔吋间控制为12h/次,将一个疗程设定为15d。⑵对于维持期病例,于葡萄糖注射液5%中加入10mg/(kg.d)更昔洛韦,予以静脉滴注,将静脉滴注的间隔吋间控制为Id/次,治疗吋长设定为3个月。给药期间严密监测病人的肾功能与肝功能、血常规等临床指征。⑶对于呼吸困难病例、呼吸衰竭病例,需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

5、疗。⑷对于中度喘息、重度喘息以及免疫缺陷的病例,以甲泼尼龙作为主要药物进行治疗,于100ml葡萄糖注射液5%中加入2mg/(kg.d)甲泼尼龙,予以静脉滴注,将静脉滴注的间隔吋间控制为8h/次,治疗吋长设定为5ck接着给予病人口服2mg/(kg.d)甲泼尼龙,结合机体血气等临床指征逐渐降低使用量,将治疗吋长设定为14d。⑸对于持续性低氧血症病例,其治疗吋长不得少于8周;对于细胞免疫能力相对低下的病例,予以服用5mg/(kg.d)红霉素,3次/d,治疗时长设定为3个月;对于继发性、原发性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病例,或者是严重感染病例,应以2g/kg/d免疫球蛋白作为主要药物进行静

6、脉滴注,治疗时长设定为5d,共计10g/kg。1.3观察对象与疗效判断指标⑴观察对象:对比及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整体治疗效果。⑵疗效判断指标:奋效:更昔洛韦诱导治疗15d后,若病人的临床症状己得到改善,即可予以停氧;对于呼吸机辅助通气病例,其呼吸机的参数已明显下调,低浓度氧也能使之动脉血氧分压高于60mmHg,即可将呼吸机撤除。无效,若病人的临床指征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出现加重迹象则代表无效[1】。1.4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

7、学意义以P<0.05表示。1.结果经各项治疗手段的有效实践,实验组有30例达到有效标准,所占比例为93.75%,2例无效,所占比例为6.25%。而对照组冇26例达到有效标准,所占比例为81.25%,6例无效,所占比例为18.75%。同时,实验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例,而对照组出现4例(12.50%)并发症病例,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详见表1。表1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效果对比(n%)组别例数(n)有效无效并发症实验组3230(93.75)2(6.25)0(0.00)对照组3226(81.25)6(18.75)4(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