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18002
大小:62.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2
《小儿与成人血小板升高原因比较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与成人血小板升高原因比较分析黄家丽贵州省贵定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小儿与成人血小板升高原因。方法釆用ABXPEntra6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来自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840名患儿的全血作血小板检测,同时随机对来自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840名成人全血作血小板检测(两组病人均除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结果儿科病人的血小板较成人明显上升(不管单个的血小板数量还是病人的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的血小板升高水平在疾病状态下比成人有明显升高,应当引起注意。【关键词】小儿;成人;血小板;升高。小儿血小板升高由很多
2、疾病引起,血小板在小儿疾病发牛.和发展中只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是一个参与多种生物功能的血细胞,其主要功能是释放多种活性因子,起到止血功能,同时参与多种炎症反应。血小板来源于骨髓,根据血小板的数量,MPV,PDW还可以了解骨髓的再生状况,为全面评估身体的各项机能提供依据,当血小板数量,MPV均增加时,表示骨髓生成旺盛,机体能够提供足够的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活性因子,但当炎症反应过重时,血小板的数量及MPV均下降,同时PDW会加大,说明血小板消耗较多。与成人相比较,小儿的骨髓生成能反应力更快,上升的速度与数量更明显。下面就血小板在小儿与成人之间的变化作比较分析。1资
3、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840名儿科及成人患者,儿科患儿年龄为0-13岁,其中男460例,女380例,成人患者840例,年龄为15-8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血小板升高的诊断标准为>300xl09/Ll。同组年龄与性别无明显差异。但是小儿与成人的差异明显(P<0.01b具有可比性。1.2方法使用原装进口配套试剂,血球仪为ABXPEntra60,质控血清为四川迈克生物科技公司,抽血的抗凝管为EDTA-K2,抽血2ML在适宜温度的条件摇匀测试PLT,MPV,PDW等。2结果2.1血小板数量及相应病例数比
4、较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数据以均数x_±S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在840名儿科患者中舍312名升高,在840名成人患者中有124名患者升高。两组比较备差异性(P<0.05),两组血小板数量及相应病例数比较,见表1。2.2引起血小板升高的病种与病例数比较,见表2.2.3两组数量除泌尿系统疾病无差异外均具奋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小儿血小板与成人血小板升高较多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很多疾病冇关。从以上有关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儿血小板数量升高主要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小儿疾病的多数
5、相吻合。而小儿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感染引起,感染的病原可以是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以上各种因素可导致大量的炎症介质产生。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其数量的增加与下降反应出骨髓的再生能力。还有血小板在疾病状态下的消耗情况,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作用下,血小板是具冇炎症细胞的作用。能够在疾病的过程中参与多种反应。Haznedaroglu研究表明血小板在肺部的浓度较其他地方要高。Haznedaroglu2通过心导管检测肺部动静脉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结果提示肺动脉系统可能是巨核/血小板生成的一个重要场所。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机体受到各种感染吋
6、血小板的存储与循环系统发生变化,平吋存在于脾脏与其他脏器的血小板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小板计数上升。其他原因冇贫血性疾病,川崎病,免疫性疾病。贫血性疾病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成人血小板升高原因除骨髓增生性疾病外,常见为肿瘤,其中以肺部肿瘤常见,其次为脑梗死,冠心病,感染等。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升高在成人中较儿童低,升高最为明显的是脾脏切除的病人。在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各种因素中还有白细胞介素-6GL-6),白细胞介素-3GL-3),白细胞介素-ll(IL-ll)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亦参与反应。(3-4)。继发性血小板升高大都预后良好,
7、原发性疾病治愈后血小板大都冋到正常范围,除川崎病外大都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所以血小板的升降与其他指标一样可以看着是疾病是否治愈的一个标准。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裁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85[2]HaznedarogluIC,AtalarE,OzturkMA,etal.Thrombopoietininsidethepulmonaryveselsinpatientswithandwithoutpulmonaryhypertensio[J].PIatets,2002,13(7):395[3]MantadakisE,Ts
8、alkidsA,chatzimich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