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95559
大小:18.1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2
《xx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XX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实验小学电子教案 ——(三)年级 (数学)学科 (上)册 学科: 数学 班级: 三(7) 授课人: 汤小华 时间:XX年 1 月 日 课题 认识周长 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
2、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经历周长含义的发现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课前 准备 直尺、树叶、棉线、平面图形、三角尺、 情 境 导 入 、活动一 (1)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2)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3、 (3)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4)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1)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2)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3)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4)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1)看课本例3.
4、(2)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1)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2)学生说一说。 (3)打开课本看看书(例3) 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4)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
5、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目 标 任 务 、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经历周长含义的发现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 3、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合 作
6、 探 究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交 流 点 拨 交流求得绿叶表面周长的方法(用线围,再
7、量一量) 表扬: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想办法把弯曲的边线变成直直的边线,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评 价 拓 展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