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

ID:27292354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_第1页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_第2页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_第3页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_第4页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引言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学贯穿于整个中国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品种改良对水稻增产作用十分明显,直至今天水稻遗传育种仍然是水稻增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正是由于近代水稻育种科学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水稻育种科学家,他们之间又形成了传承的关系,共同为水稻增产做出历史性贡献  一、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  1、近代水稻育种科学孕育  从19世纪末到1919年是我国运用近代育种方法进行水稻选育良种的萌芽时期。尽管近代科学已初步传入我国,新型的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

2、场也逐渐出现;但科学的水稻育种理论尚未在中国传播,有专业水稻育种机构和专业育种科学家尚未出现,用近代方法选育的水稻良种也未曾出现。作为水稻选种育种的开创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主要成就是进行了引种和水稻品种的选种、育种试验,但也只是开始于少数农事试验机构和农业院校。  1897年上海农务会成立后,不久便从日本引进水稻新品种在浙江瑞安种植;1903年芜湖农务局同样输入日本早稻种子名女郎者,从事试种。政府相关机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稻改良工作,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曾指示各省在新谷收获时将稻种送至农工商部,再根据各地

3、送检稻种进行检定,最优良稻种开列清单,分发各省进行试种,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由政府组织进行的稻种检定工作。不过在不考虑性能高低、各地风土等因素,仅凭稻种很难判定水稻品种的优劣,因此意义不大,可见这一时期水稻科学的不成熟。在这一阶段政府开始认识到传统技术的局限,主动接受西方先进的近代农学,并设立近代意义上的农业试验场。但由于对近代水稻科学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模仿阶段,而且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水稻育种方法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少数机构开始进行品比试验和引种工作。因此,未能用近代水稻科学选育出可供大面

4、积推广的优良稻种。  2、水稻育种科学的创始时期  用近代育种方法改良稻种,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中央大学农科前身)首创,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大学农学院前身)继起。从1919年起以后的十年,主要在江苏、广东开展,这一时期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起步阶段本文由.L.收集整理。我国水稻育种真正按近代育种方法走上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是从1919年开始的。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在南京成贤街设农场,由原颂周主持,周拾禄、金善宝分别司理田间实际工作,置稻田十余亩,用从各省征集而来的水稻数十个良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经五年试验

5、,培育出改良江宁洋籼与改良东莞白两个优良水稻品种,这是我国用近代育种方法育成的第一代水稻良种。  1929年该场育成水稻品种中大帽子头,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大规模推广的水稻良种,在30年代被全国稻麦改进所列为推广种,在苏、湘、皖等省推广面积二十余万亩。广东近代水稻育种工作开始较早。1920年后原就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农科的邓植仪,回广东主持农业专门学校和农事试验场。1926年丁颖在广州附近的犀牛尾泽地等处发现野生稻,与当地栽培的水稻自然杂交,育成了中山一号,开创了我国水稻杂交育种。至此,水稻育种形成两个中心:一为中山大

6、学农学院,是珠江流域水稻育种中心,一为中央大学农学院,是长江流域水稻育种中心。本时期育成的水稻良种数量并不多,且分布集中,大面积推广的也仅是中大帽子头,是为近代水稻科学的奠基时期。  3、水稻育种科学蓬勃发展时期  据1949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各省设立的农事试验场由1926年的6个,发展为1930年的110个。南方各省的水稻试验场主要用纯系育种法进行水稻品种攻良。据1934年中农所的调查,全国691所农事机关中,农业研究机构共有278所,国立32所,省立131所,县立61所,团体、私立54所。可

7、见从30年代起各省水稻试验场纷纷建立。  1932年,在南京成立中农所,中农所搜集国内外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观察品比试验,品比试验规模一再扩大。1935年,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南京成立,水稻改进事业得到加强,全国水稻改进事业有了统一的领导,水稻育种工作也有了比较稳定的基础。1938年,全国稻麦改进所并入中农所。中农所及稻麦改进所开创我国改良水稻大规模推广之先河,所用推广方法、示范方法,颇具开创意义,为后来良种的大规模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日后各省进行良种示范工作的典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农所、各大学农

8、学院、农业推广机构相继迁往我国西北西南,继续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中农所的赵连芳、潘简良、周拾禄在川、湘、滇三省举行稻种鉴定调查,直到解放战争以前,从事水稻品种推广工作是中农所及相关单位的重要工作。1938年,皮作琼任所长的贵州省立农业改进所成立,四川、湖南继之,分别由赵连芳,孙恩鏊担任改进所所长,马保之任广西省立农事试验场场长。  1936年至1938年间,全国稻麦改进所与12省的28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