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

ID:27291414

大小:45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1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主讲:杨小桥概述四诊与辨证的关系:四诊是收集病情资料的过程,是辨证与辨病的前提与依据。辨证是运用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来概括疾病当前阶段的病理本质的过程。第一节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1.病情资料的完整性①含义:指主诉、病史、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尽可能完整、全面。②意义:只有完整的病情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防止漏诊与误诊。③要求:收集临床资料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或专科检查。2.病情资料的系统性①含义:指病情资料的条理化。②意义:只有收集到系统性的病情资料,才能

2、作出正确的病情诊断。③要求:对收集到的病情资料需要归纳整理,使之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1.意义是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条件。2.要求一方面医生要准确地运用每一种诊法,善于抓住病情的主次、本质,另一方面则应运用有关检查手段,以保证病情资料的可靠性。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1.病情资料与所主病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有时会出现“舌脉不符”、“脉症不相应”等复杂的病理情况。2.要求医生应认真询问、检查,全面掌握病情,熟悉中医学理论,并善于分析思考,把握病证的本质。3.脉证从舍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舍弃某些病情资料,而是舍弃那

3、些常规的,一般的认识,应注意了解其所提示的特殊诊断意义。四、辨别病情资料的属性(一)必要性资料诊断一种疾病或证侯时所必须见到的主要资料。(二)特异性资料一种疾病或证侯所特有的资料。(三)偶见性资料一种疾病或证侯的诊断过程中偶然所见到的资料。(四)否定性资料在诊断过程中,用来否定某种疾病或证侯的资料。第二节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一、辨证的思维法则(一)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1.主症的概念:是病人所有病情资料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医生从患者的主诉中加以分析而确定的。2.主症的诊断意义①可初步确定病位②可提示病性③可同时提供病位和病性(二)力求一证概括全部表

4、现(三)首先考虑常见与多发证(四)在辨证过程中修正和完善二、辨证的逻辑思维(一)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1.类比法2.归纳法3.演绎法4.反证法5.其他方法①预测法②试探法③经验再现法(二)辨证的思维要点1.掌握辨证要点,鉴别证间差异。2.分清证的主次,注意证间转化。3.详审证间标本,区分先后因果。4.辨明寒热虚实,识别证候真假。三、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一)辨病因(二)辨病位方法:①表里定位法②上下定位法③气血定位法④脏腑定位法(三)辨病性(四)辨病势(五)辨病机(六)辨证名第三节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概述(一)疾病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病因(包括六淫、七情、

5、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人体与环境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所引起的具有自身演变规律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二)辩病与辨证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特殊关系。区别:“辨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的主要矛盾。“辨病”主要提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一、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一)依据发病特点辨病1.年龄、性别2.时令、邪气致病的特点3.疾病自身的发病特点(二)依据病因病史辨病(三)依据主症和特征症辨病(四)依据特发人群辨病二、病名诊断的方法与正确运用(一)疾病命名的方式1.本质属性命名法依据主要症状主要

6、体征、主要病因、主要病性、时令气候等能揭示疾病本质属性的病理因素来命名,如顿咳、中暑、感冒。2.形象寓意命名法根据普通事物的特有形象或特殊的寓意来命名:一是根据症状结合比喻而命名,如鹤膝风;二是病名含有特殊的寓意,如霍乱。3.特征组合命名法根据疾病的两种以上的病理特征的组合命名,如胸痹、蛔厥、脐风、胁痛、羊痫风。4.附加条件命名法即在突出有关病理因素的前提下,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发病条件及是否有传染性附加条件而命名,如慢惊风、子肿、疫疠。(二)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由于中医的病名非常精炼,不少是据病状而名病,或实际为病类概念(如痹、厥、暑温风温)并不都是真

7、正独立的具体病种。因而要正确区分以免影响疾病的正确诊断。三、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一)总揽病变全局(二)治疗针对性强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辨病以获得对疾病的整体本质和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又可获得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