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86635
大小:17.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2
《xx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XX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017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分类(共2课时) 第一课时:分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第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录像,商品柜台及相应物品,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感知分类: 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
3、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明确分类 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摆一摆。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
4、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汇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
5、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三、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练习
6、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40、41页练习六1~6 教学目标:1.能按某一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图片、学具盒、纸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小朋友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还记得吗?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
7、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进行比赛继续来给物品分分类,看看哪一组分得对,分得快? 二、基本练习: .同类的圈起来。 3顶草帽和一双袜子 3种水果和一支笔 说说你是怎么圈的?依据是什么? 圈对的得一颗五角星。 2.这儿有许多交通工具,你能分分类吗? 分成汽车、飞机、轮船,你为什么这样分?(地上、天上、水上)请把汽车涂上颜色? 3.独立完成练习六第三
8、题。 反馈,为什么? 对的得一颗五角星。 三、加深练习 .想一想:怎么分? 练习六第4题 说说为什么怎么分,依据? 一束一束分、颜色分、种类分 小结: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得结果也不同。 2.练习六第5题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