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82044
大小:81.6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2
《略谈语文教学对传统扬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谈语文教学对传统扬弃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建构自己的学科主张和课堂范式,必须要用扬弃的态度对待语文教育传统。首先是直接传承传统教育中符合人类语言学习规律的、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科的主张和做法。其次是对传统加以改造,使传统中部分主张和做法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工艺整合融通。再次,对传统中的糟粕要加以批判和摒弃。如此,才能在曾经的“废墟”之上崛起语文教育的“现代大厦”。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融通;超越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6
2、9-05新课程还在前进中,当我们前行时,会时不时回望来路,检视脚步。既看看曾经走过的地方,是不是还有赏心悦目的风景可以流连,又看看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哪些是坚实的足迹,哪些是趔趄的屐痕?语文,是一个极为引人关注的学科。这不仅因为它是其他诸学科通用的符号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延展性的作用,还因为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习,在数千年的语文教育传统中积淀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为了我们的遗产。遗产,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负担。语文教学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建构自己的学科主张和课堂范式,必然绕不开祖宗留给我们的语
3、文教育传统。在语文教学论大厦林立的今天,传统这片曾经的“废墟”是不是就让课程改革的“推土机”铲去所有的砖瓦木石,将其夷为平地,还是爬梳剔抉,作一番甄别,用扬弃的态度清理“废墟”?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对待传统的正确做法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关键词:传承、融通、超越。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有许多主张和做法是符合人类语言学习规律的,其中不少耦合现代教育理念,这在语文教育传统中占的比重颇大,可以直接传承。1.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语文教育行进到何时,到何种地步,“学思交融”,是一条永恒的教学原
4、则。只学不思,止于接受,所学无法内化,更遑论有所创新;只思不学,止于空想,所思无法推进,更遑论有所建树。因此,2009年1月4日,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1.文道并举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文以载道”,这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5、语文不仅是言语交际、沟通思想的工具,其文字背后更是潜藏着极为丰富的内蕴。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用语文的特有方式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可以说,“文”与“道”,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半身不遂”的教学。2.坚持实践语言习得是“口耳之学”,古代“习”字意为小鸟不断振羽学飞,含实践、训练之义;古代教育中的“做功课”、“对对子”、“背诵”、“仿描”、“练字”、“札记”等,都是语言实践的“童子功”。因此,“坚持实践”,是语
6、文改革必须始终沿袭的教学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师不能用“多讲”来增加教学容量,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孩子自主发现、探究的机会;不能用“多做”来挤占教学时间,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开拓想象、创造的空间;不能用“多问”来检测教学效果,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孩子阅读、思考、练笔,真真切切地炼就语文“真功夫”。1.强调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处处留心皆学
7、问”,古人的教学经验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日常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的“做饭”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对“蒸饭”、“煮饭”、“炒饭”也能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无法做出可口的饭来,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语言之“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完全是空中楼阁。2.道德文章古人把做人看得比做学问更重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体现了科学,也体
8、现了谦逊;“吾养吾浩然之气”,读经典不是为了饱学,而是为了修身,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接受得多了(这里的“诗书”应理解为诗经和尚书,用以借代一切经典),人的气度、气质、气色就不同了,就有光彩了。可见,传统语文教育中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张扬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精神价值,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之时,要始终保持一种追求人文的自觉和担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