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47139
大小:5.10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8-12-0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据欧洲委员会合作研究中心与荷兰环境评估机构2012年发布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年度报告称:尽管由于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温室气体排放速度有所降低,但2011年全球CO2排放量仍保持持续增长趋势,碳排放总量达到340亿吨,增长了3%,创十年来历史新高。1850-2008年期间,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消耗化石能源的工业时期,碳排放量不断积淀。1950年以前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推高全球碳排放。1950年之后,发展中国家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碳排放量增长势头更加猛进。从总量上来看,1978年我国碳排放总量是13.02亿吨
2、,到1990年已经突破20亿吨,2008年则高达61.3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10年甚至达到83.3亿吨。横向对比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日本)同期碳排放水平可知:其一,我国的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但近年来增长率有所下降。1990年-2005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速度是4.6%,美国和日本分别是1.3%、0.9%,英国为-0.3%;其二,我国人均碳排放量较低,但也逐年增加。2008年以前,我国的人均排放水平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排放量分别为6.05吨/人、2.8吨/人,我国是0.68吨/人。2008年这一数字
3、更新为:中国1.3吨/人、美国5.57吨/人、日本2.89吨/人、世界平均1.24吨/人,中国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三,我国的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近年来降幅较大。197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值是9.4千克/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24倍。2002年数值是2.66千克/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1倍。到2008年,差距进一步缩小,仅为2.9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2吨,与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面对气候变暖,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但相较高速增长的
4、全球碳排放量,这些措施对于抑制环境恶化的作用依然有限。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调,是各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1.2研究意义2013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持续20年的气候谈判迄今未能取得显著进展。时至今日,像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欲在减排目标上缩水,国际减排形势严峻。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努力践行减排承诺。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温总理提出40%-45%的减排目标。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开-1-···第一章绪论征碳税[1],以更好地应对减排压力。碳排放产生的外部性会带来社会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则需
5、要支付行动成本。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低碳减排的动力来源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一个是实施减排的成本。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其内化为价格信号。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内动力,实现减排目标。从本质上说,低碳经济是一种环境目标可控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竞争的实质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区域间分摊减排成本;二是低碳经济带来的滞后性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碳减排的价格信号可以很模糊,也可以很确定,主要取决于地区(国家)的政策倾向及具体手段。而这些政策主要有包括行政命令控制(如温室气体排放准则等)和经济手段(如税收、碳排放权交易等)。当然,不同的政策工具,所达到
6、的效果(成本分配以及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不尽相同。相较之下,经济手段在内化外部成本上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可以实现政府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多重调控目标。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自2008年被设定为低碳试点城市已过6年,检验其低碳成果,探索进一步绿色发展出路具里程碑意义。此外,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中,天津市又被确立为建设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创新区,那么开征碳税作为先行先试政策,在天津市试点运营将更具优势。而工业部门作为资源消耗大户应承担起主要的减排责任。本文意在从三个维度入手,探索天津市工业行业低碳发展模式。首先必须尊重市场,利用市场自发选择功能,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
7、和运营;然后是基于政府宏观手段,开征碳税,以求更加高效地达到减排目标;最后回归根本,调整天津市能源结构和加大工业行业技术研发扶持力度。三种不同的低碳演化路径,各有利弊。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经济学、财务学理论探索、研究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下城市工业低碳发展的特殊规律,是跨学科性研究。基于碳交易和碳税两个维度,对天津市工业行业进行绿色GDP发展路径研究,是集成式创新研究。以天津市工业发展为封闭区间,进行系统仿真模拟,预测未来低碳发展走向,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突破。1.1研究内容与框架1.24论文研究内容基于以上研究意义,本
8、文主要将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国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