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31063
大小:7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2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变革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变革探析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回归前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而后重点分析了回归后香港在新世纪的教育变革中学校德育的变化以及新的特点。关键词: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变革一、回归前香港学校德育的主要特点香港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英国入侵前,香港同祖国各地一样,推行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德育是融入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社会生活之中进行的;沦为殖民地后香港的德育曾一度受基督教传教及教会学校兴起的影响。香港早期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注重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陶冶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立业处事的基本品质;另一方面注重少数华人精英的培养
2、,努力使学生接受、认同西方价值观念,使他们具有英属国统治代理人的品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香港学校的德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长期的注重渗透式道德教育历程后,以1981年的《学校德育指引》的颁布为标志,香港首次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指明了德育课程的基本目标。1984年中英发表了《联合声明》,明确了香港的未来前景,随着香港回归过渡期的到来,香港人的身份也将绝大多数由殖民统治下的都市市民转而成为在香港的中国公民。为适应这一转变,1985年香港教育署颁布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把公民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该《指
3、引》将公民教育定义为:将个人培育成有高尚品德,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并对公民教育的内容范围理解得十分宽泛,诸如“青春期的特征”、“学习适应环境”、“养成独立的精神”、“家庭的功能”、“了解自己”等均列入其范畴。1985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与1981年的《学校德育指引》并没有对“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间进行明确的划界,香港学校的德育实际上是与公民教育互相交融的,以至于人们常以“公民/道德教育”这一概念来指代这一领域。1996年,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公众咨询之后,香港教育署又公布了新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并在1
4、999年付诸实施。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比1985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更富有时代性,也更为完善,但将德育和公民教育融为一体的特点依然如故。从历史过程看,香港的学校道德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附庸于殖民教育到独立自成体系的进程。回归前,香港学校道德教育主要特点表现为: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体本位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策略上,是实行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民主政治教育;在目标上,突出个体与社会协调、注重能力培养的公民教育;在内容上,注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在途径上,除课堂教学外,特别注重校园课外
5、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回归后香港学校德育的重要变革1997年回归祖国后,香港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21世纪初,香港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2000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一一香港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议》文件拉开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序幕,香港政府随之推出了《教育改革推行时间表》。为更好地推进德育和公民教育,香港教育改革委员会也于XX年在“课程发展议会”内设立了“德育及公民教育专责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都根据政府所公布的各项改革报告和内部检讨提交建议书,为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推行提供决策咨询。在21世纪的教育改
6、革中,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关注,无论是本次教育改革提出的六大愿景,还是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五种学习经历,乃至政府拟定的课程改革的四大关键项目,都无一例外地将道德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本次教育改革的六大愿景中,“确认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使命”就是其中之一;在新课程改革向学生提供的五种重要的学习经历中,“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的生活经验”被列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经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中,“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也名列其中。可见,在21世纪香港学校的教育改革中,道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出如下特点:1.推行基于“生
7、活事件”的德育主题策略香港最近的德育改革提出了“生活事件”的概念,强调要以“生活事件方式”进行德育。所谓以“生活事件方式”进行德育,就是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经历的各类事件中获得认识与体验,并通过处理这些事件,培养他们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各种生活事件共同构成了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在基础教育各个阶段,道德教育都包括下列五大主题:“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交生活”,但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和第二阶段(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是培养学生个人养成良好习惯
8、和融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德育策略推行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生理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需要,把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种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环保习惯等。从第三阶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