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18682
大小:1.42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2-01
《弹性力学第三章 用直角坐标解平面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用直角坐标解平面问题3.1多项式解答逆解法要求首先选择能够满足双调和方程的函数,然后再考察他们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在所研究的函数中最简单、最常用的就是多项式。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不管弹性力学问题的解多么复杂,大多数可以展开成级数的形式,而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幂级数。多项式可以视为幂级数的一种简单的近似。为此,我们从一次函数开始,按照逆解法的步骤给出一些问题的多项式解答。3.1.1.一次函数,不计体积力,考察它能解决的问题。①检查Φ是否满足协调方程(2.33)(2.33)能被满足。②根据(2.30)式求出应力分量,,。③考察边界条件:无面力。④结论:线性函数对应于无荷载的情
2、况,应力函数Ф的线性项不影响弹性体内的应力分布,研究问题时可以舍去。3.1.2.二次函数(1),不计体积力,考察它能解决的问题①检查Φ是否满足相容方程(2.33)图3.1二次函数能解决的问题(2.33)能被满足。②根据(2.30)式求出应力分量{s};,,。③考察边界条件,。④结论:可用来解图3.1(a)所示y向均匀拉伸问题。同理可知用来解图3.1(b)所示x向均匀拉伸问题。(2),不计体积力,考察它能解决的问题按照以上步骤很容易得到结论,能满足相容方程,求得的应力分量为,,。这些应力分量能满足的边界条件为,;,。由此得出结论,可以解决图3.1(c)所示边界切向力分布集
3、度为的纯剪切问题。3.1.3.三次函数,无体积力,考察它能解决的问题①检查Φ是否满足相容方程(2.33)(2.33)代入计算后可以知道能满足相容方程。②根据(2.30)式求出应力分量,,。③根据应力边界条件(2.16)式,确定相对应的面力分量(图3.2)a)考察上、下边界(主要边界),,,代入方程(2.16)有:,。说明上、下边界没有面力。b)检查左、右边界(次要边界)图3.2梁的纯弯曲左边界,,,代入(2.17a)式有,;右边界,,,代入(2.17b)式有,。④结论:能解决左、右两个端部的面力呈线性分布的矩形截面梁纯弯曲问题(图3.2)。3.1.4.四次函数,无体积力
4、,考察它能解决的问题。①必须满足协调方程这个函数较为复杂,只有当各系数满足—定的关系时它才能满足相容方程(2.33)式。把四次函数求导得到,,,把它们代入相容方程得出,即有。于是应力函数应为。图3-3四次函数解决的问题这样,四个系数不论为何值,都能满足相容方程(3.33)式,因此可以作为应力函数。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仅研究只有的情况,即用研究一块矩形板的受力情况,如图3.3所示。②根据(2.30)求出应力分量求得各应力分量是,,③根据应力边界条件(2.16)确定相对应的面力分量这样的应力状态对应物体表面所受的作用力情形较为复杂。按照现在的坐标系,上式在物体左边界(),正应
5、力,剪应力随坐标y成二次抛物线变化,并对称于x轴。而且当时,剪应力为零。当取最大值()时,上、下两边的剪应力为最大;在上、下两个边上(),正应力,此时剪应力为常数。在右边界(),正应力随坐标y成直线变化,并反对称于x轴,剪应力仍与左端的()相同。④结论:能解决整个矩形板上、下主要边界表面仅受切向力作用,而且均匀分布,左端部仅受到按抛物线分布的切向力作用,而另一端不仅受与左端相同的切向力作用,还受线性分布的法向力作用,表面力具体的作用情况如图3.3所示。3.2梁的纯弯曲图3-4纯弯曲梁我们以求解梁的纯弯曲问题作为用应力函数求解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实例,以了解逆解法的求解过程
6、。跨度为2L、高度为h的单位厚度矩形截面梁,两端受相等的集中力偶矩作用(图3-4)。不计体积力,在如图坐标系下我们用逆解法求解梁内的应力与位移。3.1纯弯曲梁的应力在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三次式能解决截面上应力成线性分布的问题。取,按(2.30)式,求得梁的正应力,,(a)利用x=L的边界条件(b)面力的合力矩为单位宽度上力矩M,其量纲与力相同,由随着坐标y增加而增加的应力组成M,其符号为正值,反之为负。(b)式中的第一和第三式自然满足。由(b)式中的第二式得到。纯弯曲梁的应力解为,(c)我们把这一结果和材料力学结果做个比较。由于截面是单位厚度,截面惯性矩为,梁的应力解可以
7、写为,,(3.1)可见弹性力学解(3.1)式和材料力学解完全相同。应该指出,只有梁两端的力偶矩由线性分布的面力形成,而且x轴上的正应力为零这一解答才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不按这一规律分布,那么这一解答只能是近似的,梁内在离开端部一定距离的区域,这一解才接近真实结果。也就是说梁的高跨比足够小,材料力学的解才有实用价值。3.2纯弯曲梁的位移下面由求得的应力计算纯弯曲梁的位移。由物理方程(2.6)式,可得(d)把(d)式带入几何方程(2.3)得到(e)由(e)式的第一式和第二式得到,(f)把(f)式代入(e)式第三式得到即(e)由于x和y是独立变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