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196742
大小:1.36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2-01
《关于有效整合方法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有效整合方法的思考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钟绍春整合普遍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如何整合,才能更有效:1.明确整合定位2.按照合适的方法设计整合课3.科学构思教学过程4.准确诊断整合点5.选择合适的资源和软件6.建立整合课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应走什么样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科研好的人讲课差,也差不了哪去;科研不好的人讲课好,也好不了哪去!整合普遍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困惑在一节课教学过程当中是否该用信息技术、用多少比较合适、如何应用?在学生的学习过
2、程中,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能够构建哪些类型的数字化教与学支撑环境环境?如何构建?什么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是好的?问题学科内容理解的准确性不够对知识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够在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等的准确性、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教学思路确定的合适性不能够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与学方式整合点诊断的准确性不够资源软件开发水平不高一、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定位定位应用范围1、定位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性质与作用:教学工具。教与学过程中何时需要信息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信息
3、技术支撑实施比常规手段好的教与学步骤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这样的步骤称之为整合点。2、应用范围课堂教学为在课堂讲授或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提供支撑。为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撑。课后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撑。为学生间协作学习提供支撑。为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提供支撑。二、按照合适的方法设计整合课整合设计方法分类综合设计应用设计理想设计步骤1步骤2步骤n学生内容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条件下的教学过程常规教学条件信息化教学条件1、综合设计步骤1步骤2步骤n学生内容教师信息化条件整合点1
4、整合点2整合点n教学设计常规教学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整合点诊断常规教学条件2、应用设计步骤1步骤2步骤n学生内容教师常规条件信息化条件整合点1整合点2整合点n理想条件下教学设计理想教学过程整合点诊断3、理想设计例子: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科学构思教学过程1、构思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2、构思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1、构思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要清楚、且要落实到位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安排来落实。学科体系的建立要系统正向建模(学
5、科本体:概念、知识点、应用)反向建模(问题分类:训练体系)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办法要科学教学方法要明确教师讲授:探究、接受、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接受、研究性学生要经历完整思考的过程以学生能够高效接受的形态提供知识和信息。56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合适难度、容量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演绎、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均衡培养。对学习内容系统分类,并研究每一类学习内容的特点及共性学习规律。人类学习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知识和两种能力:第一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对世
6、界的认识。第二类知识:过程性知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有规律的方法。第三类知识:控制性知识,运用陈述性知识及过程性知识做出合理规划、选择和决策等有规律的策略与方法。第一种能力:过程性能力。第二种能力:控制性能力。2、构思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客观世界陈述性知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性知识及能力认识、适应、改造世界的方法控制性知识及控制能力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理解+记忆理解+记忆+过程理解+记忆+体系四、准确诊断整合点整合点诊断的依据整合点诊断的策略1、整合点诊断的依据学习形式步骤支撑类:
7、讨论、交流、指导、发布等。内容学习步骤支撑类:快速、方便获取信息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改变知识呈现形态,便于理解和记忆567建立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境与过程。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各学科差异很大,整合点类型各有特点。2.整合点诊断策略整合点挖掘(1)聚焦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点。(2)针对不同类型学习内容,分类挖掘共性整合点。陈述性知识--有效的知识与信息形态。。56过程性知识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参与的
8、过程。控制性知识及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环境。(3)根据学生个性化需要,挖掘共性整合点。能力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培养内容。兴趣差异—提供不同类别的培养内容。(4)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挖掘共性整合点信息发布信息交流语音交流信息反馈信息监测(5)根据教与学方式的需要,挖掘共性整合点接受、探究、研究性。自主、合作。学科共性教学活动,诸如写作、阅读、听力、实验、综合实践等。五、构建系统的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1、终端与网络支撑环境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课后学习计算机、互联网/局域网手机、电子词典、数字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