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

ID:27134010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1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_第1页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_第2页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_第3页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_第4页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一、从方法论说起__如何来思考改革?我国当前的整个改革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其目标就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关的公共领域的改革是以公共化为导向的,如公共财政、公共管理等,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关于公共事务的有效机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对此并不清楚,或者说在整个社会没有达成共识。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直至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市场化改革的这个方向才得以真正明确;与此相连的公共化改革也才得以确定。对于改革的方向,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似乎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反对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的人不占多数。事实上,“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另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要高举改革的

2、旗帜,就几乎无人敢唱反调。但问题是,我们仅仅是明确了改革方向,“目的地”在哪儿?还要走多远?对此恐怕很难说清楚。这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改革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施工图”,像盖房子一样按部就班地来实施我们今天的改革?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就可以把今天的改革事业当成一个“工程”来对待,并用“工程思维”来判断我们的改革是否偏离了方向,就可以知道我们改革的进程如何,以及还需要走多远和怎么走,甚至可以宣布,在某年某月可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意味着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大体的方向,以及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改革的一般原则,如

3、产权明晰(无论公共产权,还是私人产权)、利益与风险对称、竞争环境要公平、政府行为要规范等等。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我们改革的进程。改革的“彼岸”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图景,或者说改革的目标模式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走了多远?有没有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我们凭什么来对此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则就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即改革的方向是否出了偏差我们也无法判断。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落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陷入“循环改革”而不知。大家都在喊改革,也许不知不觉中就改回去了,或者误入歧途,改出了一个我们不想要的市场经济体制,或如吴敬琏先生所说

4、的“坏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改革逻辑上的悖论。那我们有什么办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在学术界,通常是以国外的市场经济为“标杆”来判断的,譬如美国的市场经济如何,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差多远,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拿西方发达国家来做我们改革的“模板”。看看别人是怎么搞市场经济的,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进行比较研宄确有必要,但改革中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过去临摹前苏联的体制,事实证明是失败的;今天临摹美国的体制也不会成功。历史和逻辑都可以证明,模仿他国,此路不通。还有什么办法呢?要避免落入“循环改革”的陷阱之中,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我感觉,泛泛地谈论一般性的原则是没用的,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

5、,以寻求一个新的判断准则。这就让我想起来,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呢?是理论上证明了计划经济有重大缺陷吗?恰恰相反,当时的理论解释认为计划经济有许多的优越性,即使用现在的理论来证明,只要信息充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等价的。其实,引导我们改革的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中的公共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公共危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记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发起了一场关于中国“球籍”的大讨论,其大意是如果中国不加快发展,中华民族不但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球籍”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全体国民所面临的公共风险(即潜在的公共危机)。没

6、有这样的公共风险,改革开放能在中国的大地上展开吗?能形成改革开放的共识吗?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我们在探索中前进的一步步改革都是公共风险引导的结果。没有公共风险,从根本上讲,整个改革就是多余的,更不要说改革的动力和改革的共识。尽管这在社会的“公共显意识”(如政府的文件、流行的理论)中并未充分反映出来,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或者说是作为社会的一种“公共潜意识”而存在的。2003年的“非典”带给我们的震撼,可以说是公共风险引导改革的一个有力证明。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公共风险既是我们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也是我们改革追求的惟一目的。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

7、而改革?显然不是。那就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潜在公共危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只是我们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或工具。市场化改革只有“工具价值”,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防范公共风险,以避免公共危机,才是我们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终极价值之所在。那么,现在的改革到底应该怎么走?用什么方式来判断改革是否出现了偏差?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一种新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如果是,则改革是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