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章回小说的人格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章回小说的人格探索 论文关键词:章回小说人格探索伦理人格主体人格人文人格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古代章回小说发展的历史,是对价值人格进行不断探索的历史。章回小说的人格探索可以分为这样三大历程:《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对伦理人格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对伦理人格的困惑;《西游记》、《金瓶梅》以对主体人格和伦理道德关系的思考,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弘扬;《儒林外史》、《红楼梦》以对初步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新的人格的探索,表现出对人文人格的追求。.L.编辑。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作为
2、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①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征,古代章回小说发展的历史,也是对人生进行不断探索,并寻求人自身的不断解放和人格的不断完善的历程,是不断设计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和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随着古代小说的发展,章回小说的人格探索可以分为对伦理人格的困惑,对主体人格的弘扬和对人文人格的追求三大历程。从古代人格的发展来看,这三
3、大历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伦理人格的困惑 《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对伦理人格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对伦理人格的困惑。作为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逻辑延伸,传统儒学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政治统治的根本。这一思想在作为儒学经典之一的《大学》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4、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中,“格物”是基础,“修身”是中心,“治国平天下”则是目的。所谓“格物”,按后来朱熹的解释:“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②。强调的是对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理”的体认。而所谓“修身”,强调的则是人格的道德完善。按《大学》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
5、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克制人的情欲,以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道德境界。只有通过“格物”“修身”,才能达到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因而《大学》在阐述治国之道时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
6、使众也。”正是在“修身”达到个人道德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推而广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按照《大学》的思路,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太平取决于包括国君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实现了全民的道德修养,就可以使社会保持和谐以求得天下太平。伦理人格因而成为孔孟以来的传统儒学极力推崇的价值人格的最高境界。 但是,孔孟以来的儒学大师们回避了这样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伦理人格和封建专制制度,道德人生和封建社会现实的矛盾。一方面,封建统治依赖于人们的道德完善以保证社会的安宁
7、和统治的稳固;同时,封建专制和黑暗现实又没有为伦理人格和道德人生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尽管《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并要求统治者在道德上为人表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劝导统治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但这只是儒学大师们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因为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又为统治者“以为天下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③提供了可能。在除了为满足更大的
8、私欲而故作姿态的情况下,统治者怎么会以“修身”的方式,以道德规范去限制自身欲求和既得私利呢?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黑暗现实与伦理人格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于是,有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有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的屈原,精忠报国,含冤被戮的岳飞;有了《精忠旗》中“缘何忠义难伸志,伸得志的偏生忠义无”的愤慨与不平;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对伦理人格的思考和困惑。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揭示了伦理人格所面临的不可逾越的双重矛盾。一是伦理人格和黑暗现实之间,即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