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ID:27070240

大小:60.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1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_第1页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_第2页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_第3页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_第4页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摘要】总结古今中风病取穴变化,从病因与治疗上探索其内在规律,发现阴阳变化为其主线,标本兼治贯彻始终,结合康复评价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关键词】中风病;穴位变化;诊治水平DOI:10.14163/j.cnki.ll-5547/r.2016.30.191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针灸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从古代到现代都比较重视针灸取穴的研究与创新。查阅历代几个典型时期的理论创新与穴位变化,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针灸治病的演变过程,得出以下结论:历代皆注重病因研究、辨证施治,唐以前偏于外风立论,以祛邪为主,兼顾治

2、痿独取阳明。唐宋以后始倡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辨证、辨病取穴。近代头针、舌针、眼针及石氏主取阴经“醒脑开窍”针法广泛应用。近几十年引进康复医学理念,针灸与康复有机结合分期取穴针治,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诊治过程。1病机认识唐代以前以外风立论,注重祛邪,病机上以“正气方衰,邪气独盛,发为偏枯”立论。唐宋时期一直延用“内虚邪中”病机。到金元时期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折,力倡“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成为病机学的分水岭,金元四大家为其代表。王履则首次提出直中风和类中风的论点,明确指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夺其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怒思伤其气者,多有此

3、疾,壮年之时无有也,苦肥盛则有之。”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专论。王清任的气虚血瘀论,创补阳还五汤,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杨继洲按中风先兆,卒中,后遗症期分治,进一步明确了病位在脑,分期论治的观点。现代医家更是按中风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两个方面,并将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五个证型,有效的指导了临床治疗。70〜80年代石氏的“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眼针、头针按部取穴的全息观点,更是拓展了治疗范围。2治疗进展古代基于上述病因,各个时代的治法也不尽相同。《内径》以“巨针取之,益气不足,损其有余”,“先去其阳

4、,后取其阴,浮而取之”,偏于祛邪。唐以后尤其是明清始倡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逐步把脑中风病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痰热腑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肝阴不足五个证型。针刺以辨证取穴为主,逐渐形成辨证选穴、按症选穴(阿是)、独取阳明、平衡针法、灸法、拔罐及三棱针刺血等30余种方法。其间仍以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现代,尤其是70〜80年代治疗方法逐渐成熟,以焦氏头针及彭氏眼针为代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与头面,脑为髓海,头之气街首位,结合现代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头针按部位刺至帽状肌腱下,快速捻转200次以上,并注重针灸与运动有机结合,充

5、分提高了治疗效果。眼为心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眼睛是这个整体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与人体的经脉相连,还通过“五轮”与人体五脏发生关系。眼神经与脑神经结构类似,刺激眼区穴位可激发脑功能并治疗中风病。石氏醒脑开窍针法,更是把治疗推向了一个台阶,石氏主张病位在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肢无所附,神无所用。注重阴经穴位,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穴,手法量化补泻分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上皆为治脑醒脑的典范。80年代后期,随着康复治疗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针灸治疗方法更加现代化。布氏分级将中风病的恢复分为五个阶段,充分揭示了肢体活动恢复的内在规律[1]。中风偏瘫

6、肢体障碍的恢复有其内在规律,需辨期论治。软瘫期,属真气去,邪气独留,针刺瘫侧,因腱反射消失,无从调动经络之气,而达不到得气的目的,此时采用巨刺法,可加速联合反应和自主运动的的出现。结合良肢位,来引导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当出现联合反应,肌张力稍高,此时以头穴为主可激发脑细胞活性,消除脑水肿带,挽救半暗带的部分凋亡细胞。由于治痿是主要矛盾,以阳明经为主,体现古人“治痿独取阳明”的道理。当肌张力增高,痉挛加重,此时应缓急而不是治痿,据研宄阳经穴位为主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较针刺阴经穴位效果好[2]。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

7、能力,尽快地恢复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不分期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3]。针刺加康复的提出避免了由于片面强调针刺治疗而忽视了康复,致使治疗以发展肌力为重点,强化共同运动、联合反应而导致误用综合征的出现。3讨论纵观历代认识与治疗,首先注重病因病机的研究,从外邪致病-五脏虚损-窍闭神匿-康复理念,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治疗方法也随之创新;早期扶正祛邪-独取阳明-阳缓阴急-脏腑辨证-头眼耳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康复分期针治。《灵枢.根结》篇“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只有阴阳平衡,肢体才能恢复正常功

8、能。上述论述与治疗都离不开阴阳两端,只有‘阴平阳秘’,精气内藏,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