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分类

糖尿病药物分类

ID:27040679

大小:11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30

糖尿病药物分类_第1页
糖尿病药物分类_第2页
糖尿病药物分类_第3页
糖尿病药物分类_第4页
糖尿病药物分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糖尿病药物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资料分享糖尿病药物的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脲类降糖药(SUs)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2.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二甲双胍)3.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4.胰岛素增敏剂(TZDs)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1.1胰岛素促泌剂Ø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ØSUs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Ø餐时血糖调节剂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1.1.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Ø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2、;Ø胰腺外作用机制: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完美DOC格式整理专业资料分享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Ø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Ø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Ø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Ø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Ø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1.1.

3、3禁忌症Ø1型糖尿病患者;Ø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Ø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Ø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Ø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Ø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1.1.4副作用Ø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Ø体重增加Ø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Ø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1.2餐时血糖调节剂完美DOC格式整理专业资料分享Repaglinide(瑞格列奈)Nateglinide(那格列奈)1

4、.2.1适应症n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n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n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n“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1.2.2副作用Ø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Ø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Ø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2.抑制肝葡萄糖生成的药物:双胍类药物2.1作用机制n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是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的结果。n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

5、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n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n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2.2适应症Ø2型糖尿病病人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Ø对糖耐量异常病人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Ø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Ø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Ø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2.3二甲双胍禁忌症Ø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Ø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部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氧、酗

6、酒;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Ø妊娠期妇女;年龄>80岁;进食过少的患者。Ø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Ø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2.4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作用Ø控制血糖:不增加体重,不产生低血糖,无高胰岛素血症Ø增加肝脏和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肝脏:降低空腹血糖肌肉:帮助保持一整天的血糖水平Ø降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脂质异常,血凝异常,直接血管作用3.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糖苷酶抑制剂Ø阿卡波糖:主要抑制α-淀粉酶,作用于大分子多糖的消化过程;Ø伏格波糖: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麦芽糖酶、蔗糖酶)Ø米格列醇:同上完美DOC格式整理专业资料

7、分享3.1作用机制Ø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α-糖苷酶,延缓其将淀粉、寡糖、双糖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减慢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高峰低平,降低餐后血糖。Ø作用部位在小肠上段,持续约4~6小时。Ø对葡萄糖的吸收过程没有影响。对空腹血糖无直接作用,但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减轻葡萄糖的毒性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轻度降低空腹血糖。3.2适应症Ø空腹血糖在6.1~7.8mmol•L-1、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是单独使用A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